一、编写背景
历年来,上海市宝山区十分重视青少年学生的科技教育活动,紧紧围绕“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基本形成了以“教育科研为先导、科技名师为支柱、品牌项目为龙头、特色学校为示范、科普基地为依托”的区域特色,并使之成为了宝山区的教育向内涵化方向发展的重要组成内容。 由于宝山区的青少年学生在国际、国家、上海市的各项科技竞赛活动中屡屡获奖,摘金捧银,2005年1月被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全国青少年科学教育师训计划”总课题组命名为首家“全国科学教育实验区”。宝山区教育局从“打造优质师资,实现科学创新”的高度思考,力图通过科学教育实验区建设,构建立足宝山、面向全国的科学教育平台,全面提升青少年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形成具有时代特征和宝山特色的科技教育特色区。
2006年3月20日,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以下简称《科学素质纲要》)正式发布。《科学素质纲要》明确提出重点面向四类人群,而四类人群之首就是未成年人。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包括通过实施新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推进新科学课程的全面实施;建立校外科技活动场所与学校科学课程相衔接的有效机制等。由此可见,对未成年人的科学素质教育,教师重任在肩。《科学素质纲要》重点实施的四项基础工程中,排在第一位的是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即针对目前科学教育与培训缺少适应需要的师资、教材,以及教学方法、教学条件落后等突出问题,强调科学教育与培训资源的建设与整合,同时还强调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科学教育和培训。
我们认为,要达到提升科学素质与课堂教育的真正融合,光靠学校科学课程教师和条线科技教育项目教师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体制改革、政策倾斜、科研引导等打破这种格局,使全体教师在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前提下投入到多数或全体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科学教育之中,才能使科学教育成为全体青少年学生一致的需求,从而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科技竞争力和综合国力。
此外,目前正值全国新课程改革与上海市第二期课程改革全面推广之际,也是“十一五”期间的教师职务培训前期。
在上述背景下,宝山区教育局充分认识到,教师是培养青少年学生科技后备人才的关键,因此在全市率先提出把提高教师的科学素质作为“十一五”期间师资培训的重点内容之一,并已正式纳入全区中小幼教师的培训课程。
二、编写目的
为了搞好“十一五”期间的师资培训工作,我们编写了这本《中小幼教师科学素质培训教程》。通过对教师进行培训,使教师们在以下方面得到提高:
1. 在各学科教学上,不出现关于科学方面的概念、定义、范畴、特征等的低级错误。
2. 理论水平获得提高(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
3. 能运用到今后所从事的学科教育教学上。
三、编写原则
由于本书是用来对区域内所有中小幼教师进行培训的,考虑到其中既有文科教师又有理科教师,既有年轻教师又有年老教师,既有幼儿园教师又有中小学教师,在编写该书前,我们先进行了调研。根据调研结果,为了满足广大教师的需要,在编写本书时我们努力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可读性原则:对不同类型学校(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的不同学科教师在共性方面有所体现外,在个性方面(如各种个案)尽量考虑周到,使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培训任务。
2. 典型性原则:对教师的科学素质突出重点,即对每一章的各个方面突出1~2个典型内容进行重点介绍,其余简写,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3. 资料性原则:本书除了可作为培训教材外,还能作为教师今后进行科学教育的参考资料和工具书。
4. 实用性原则:避免纯理论的说教,而是有理论有实例。注重实用和可操作性,并与上海市第二期课程改革紧密结合,提倡教师的工作学习化和学习工作化。
四、编写主线
本书以科学素质作为主线进行编写。
为何要把“教师科学素质”作为定语,我们是这样认为的:第一,是为了保持与国务院印发的《科学素质纲要》宣传口径的一致性;第二,教师科学素质是个大的概念,其中包括了教师的科学教育素质,如把它定为“教师的科学教育素质”,虽然在概念界定上争论会减少,编写上也较容易,但是往往会忽略教师的其他科学素质(因为教师的科学教育素质包含不了教师的其他科学素质)以及学校环境氛围创建和制度建设等因素;第三,“教师科学素质”的立意是针对全体中小幼教师的公共课程培训之用的。
五、栏目说明
为了体现该书编写的实用性和新颖性,根据各章节内容,设计了以下栏目:
●“知识导航塔”:介绍获得相关知识的书籍目录、网站网址;介绍部分传统类、现代传媒类工具的操作方法,为教师将来的生活和教育教学提供可选择的空间。
●“个案介绍”:针对正文内容,提供相应的个案,以使教师获得感性认识,并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所借鉴。
●“案例分析”:不仅提供个案,而且对个案进行点评,以期教师更好地理解个案。
●“教学实践园”:通过对重点章节的学习,定出具体任务,并提出详尽的任务目标要求教师去完成。
在撰写本书的过程中,曾得到顾志跃、施进军等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由于时间仓促、能力有限,本书难免有不完善的地方,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序言 /1
编者的话 /1
第一章 教师的科学素质 /1
第一节 什么是科学素质 /1
第二节 教师需要科学素质 /11
第三节 如何提高教师的科学素质 /20
第二章 科学课程与科学教育的实践 /64
第一节 科学课程简介 /64
第二节 科学课程实践 /76
第三节 其他课程中的科学教育 /97
第三章 科学教育资源的运用和开发 /118
第一节 对科学教育资源的认识 /118
第二节 学校科学教育资源的运用和开发 /119
第三节 科学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 /127
第四节 社会科普教育基地资源的运用和开发 /133
第四章 区域推进科学教育 /152
第一节 学校科学教育的文化发展战略与实践 /152
第二节 科学教育实验区建设 /165
第三节 科技教育各项目的开展 /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