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书城!

一只会思想的萝卜——梅达沃自传(哲人石丛书第一辑:当代科技名家传记系列)

  • ISBN:7-5428-2137-7/N.316
  • 著译者:[英]彼得·梅达沃
  • 出版时间:2001-01
  • 定价¥15.60
  • 印次
  • 版次
  • 装帧
  • 开本/字数:32开
  • 视频资料下载

什么是B模式?我们的文明需要拯救?       全球变暖、水土流失、水资源短缺、环境危机、食物危机,即便如此,我们可能还是很难想象,文明的基础已经岌岌可危。       作者分析了那些导致远古文明消失的因素,竟然发现我们今天的处境也与他们相去不远了。作者将传统的现行的以破坏环境和牺牲生态为代价,以经济为绝对中心的发展模式称做“A模式”,认为这样“一切照旧”下去,我们的文明很快就会遭遇危机;而把以人为本的生态经济发展新模式称做“B模式”——强调以人为本,把经济视做生态的一个子系统,通过由化石能源转向可再生能源、能效革命、构建生态经济发展新模式。       本书是对传统的现行的一次性的经济模式进行无情的客观反思,是诠释生态经济新模式的普及读物,案例生动、资料翔实,几乎每个自然段都基于不同的案例和权威机构的资料。作者呼吁全世界立即行动,用战争动员的方式以“B模式”取代“A模式”,拯救我们的地球,延续人类的文明——到2020年全球CO2减排80%,人口稳定于80亿或者更少,恢复地球的自然系统,消除贫困。       B模式经济的代价大吗?否。根据作者的测算,仅仅将2008年全球军事预算的13%用于执行B模式,我们便可绰绰有余地使整个世界走向可持续进步的道路。         访问作者个人主页
第一章 典当未来  1 食物是薄弱环节  2 食物安全政治学的出现  6 当前的全球庞氏经济  10 压力攀升,国家失能  13 B模式——拯救文明的蓝图  18 WWF HCPCP项目组读书笔记:“典当未来”一词用得贴切  22 第二章 人口压力 土地和水  33 文明的基础遭到侵袭  34 地下水位下降  39 城乡争水,农民输给城市  41 土地和水的冲突  44 人车争粮  47 上涨的环境难民潮  49 WWF HCPCP项目组读书笔记:西南大旱与哈尼梯田  53 第三章 气候变化与能源转换  63 升温及其影响  64 冰体融化,海平面上升  68 冰川消融,农业减收  73 气温升高,产量下降  75 石油和煤双双淡出  77 史无前例的挑战  81 WWF HCPCP项目组读书笔记:哥本哈根,希望哈根  83 第四章 稳定气候:一场能效革命  93 照明技术的革命  95 节能电器  97 零碳建筑  99 交通系统电气化  103 新材料经济  107 更智能的电网、电器和更明智的用户  113 节约能源的潜力  115 WWF HCPCP项目组读书笔记:节能,节能  118 第五章 稳定气候:转向可再生能源  129 转向风能  132 太阳能电池和集热器  136 来自大地的能源  142 以植物为本的能源  145 水力发电:河流、潮汐和波浪  148 2020年的世界能源经济  150 WWF HCPCP项目组读书笔记: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也需因地制宜与可持续  156 第六章 以人为本设计城市  173 都市生态学  175 重新设计城市交通  176 自行车的回归  180 减少城市用水量  184 农作城市  187 改善棚户区居住条件  189 以人为本的城市  190 WWF HCPCP项目组读书笔记:从农家乐到城市野趣  195 第七章 消除贫困,稳定人口  205 人人有学上  207 走向健康的将来  210 稳定人口数量  215 救援失能国家  219 一份消除贫困的议程和预算  221 WWF HCPCP项目组读书笔记:最重要的是稳定人口  225 第八章 恢复地球的本来面貌  235 保护森林,恢复植被  236 植树固碳  240 保护土壤,修复土质  244 振兴渔业  247 保护动植物的多样性  250 修复地球所需花费  251 WWF HCPCP项目组读书笔记:输了自然,我们就会输掉自己  255 第九章 让80亿人吃饱吃好  263 提高土地生产力  264 提高水的生产力  268 更有效地生产蛋白质  271 农业的本地化  275 需求的战略性削减  277 在多条战线上作战  279 WWF HCPCP项目组读书笔记:削减需求,杜绝浪费  282 第十章 现在动员还来得及吗  291 税项转移和补贴转移  294 煤:落幕之始  298 稳定气候  302 社会变革的三种模型  304 实现战时动员  307 起来,拯救文明  309 你和我都能做些什么  313 WWF HCPCP项目组读书笔记:起来,我们真的都可以!  315
A模式、B模式和C模式       很荣幸能够为布朗教授的《B模式4.0》写一点读后感,也利用这个机会谈一些对中国绿色发展的看法。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对美国著名绿色思想家莱斯特•R•布朗的了解,主要有两件事。一是1994年到1995年间他提出“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的命题,二是2003年他开始出版《B模式》系列著作。前者引起了有关中国粮食问题的持久的争论,后者引起了包括我在内的一些学者提出了中国发展的“C模式”(参见诸大建等著“C模式:自然资本约束下的中国发展”,2004;以及《中国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2007)。《B模式》是布朗希望重建世界经济体系的很有雄心和政策意义的绿色宣言书。它每过一两年出升级版,从2003年到2009年已经有了四个版本,在世界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引起了深入的讨论。因为研究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经济的关系,我每次都很快很认真地研读《B模式》的英文最新版。总揽这本书前后四个版本的演变,可以领会到布朗B模式的以下主要观点。       一是以高碳化石能源和线性经济的物质过程为特征的传统发展模式,即“一切照旧”(BAU)的“A模式”,是资源环境不可持续的,已经走到了尽头。变革的方向是以低碳可再生能源和物质再生性利用为特征的可持续发展的“B模式”。B模式的实质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要从追求更大的发展到追求更好的发展,关键在于提高稀缺性自然资源的生产率。       二是当前基于A模式的世界经济已经陷入了庞氏困境或者庞氏陷阱,即世界经济是在耗用自然资本的本金而不是利息在过度扩展,一旦自然资本耗竭,发生的便会是庞氏类型的崩溃。这是因混淆了经济与生态的关系而造成的,即经济系统应该是内含于生态系统的关系,而非像强调经济增长的主流经济学家所认为的那样,是经济系统包含了生态系统。       三是B模式的目的是把世界领出通向衰落和崩溃的老路,转而踏上使生态安全得以重建、人类文明得以长久维系的新途。B模式包括了四个方面的具体目标:到2020年减少二氧化碳净排放80%;世界人口稳定于80亿或者更少;消除贫困;以及恢复地球的自然系统,包括土壤、地下含水层、森林、草地和渔场。       四是从A模式到B模式的转变需要采取战时动员的方式。要抢在全球庞氏经济突然破灭之前拯救地球,人类需要战时状态那样的动员和反应速度。布朗研究了三种社会发生巨变的模式,即“珍珠港模式”、“柏林墙模式”以及“三明治模式”。其中,珍珠港模式在导致社会快速转变上是有效的,但取得效果的成本也是巨大的。柏林墙模式是社会思想、制度、技术慢慢演变到一个转折点或者起爆点而出现的社会变化,它的演变是需要时间的。三明治模式是自下而上的草根组织和自上而下的政府领导相结合而促进,导致社会在短时间内实现变革。例如,2007年到2009年美国上下合璧的可再生能源与提高汽车效率运动,可能使得美国在这方面用大约10年左右的时间就能够达到起爆点。布朗认为这对于实现B模式是管用的。       我认同布朗B模式中所传达的许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经济学的思想观念和政策建议。如果有什么问题可以讨论的话,我的看法是:布朗在书中提出的问题———即不要走A模式一切照旧的发展道路的看法,是正确的和应该考虑的;但是他提出的解法———要求用B模式不加区别地解答发达国家的稳态发展问题和发展中国家的生存发展问题,是需要进一步加以研究的。例如,布朗在《B模式4.0》中建议,中国应该停止建设所有燃煤发电厂,转向可再生能源,恐怕就不是一个当前可行的建议。这使我想到布朗的观点与他在书中多次提到的美国著名生态经济学赫尔曼•戴利(Herman Daly)观点的重大差异。按照戴利的观点,可持续发展或者减物质化发展首先应该针对北方发达国家,而对南方发展中国家,关键是在经济增长中注意可持续性。因为发达国家的基本需求已经满足,因此需要在物质消耗上大幅度进行“减肥”;而发展中国家就像一个正在长身体的孩子,基本需要尚没有得到满足,因此仍然需要有一定的资源环境消耗扩张。[参见戴利《超越增长———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Beyond Growth: The Economic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诸大建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这就是说,B模式的许多思想和政策建议,对于发达国家的绿色转型肯定是重要的和必需的,但是对于中国的绿色发展却需要做进一步的转化和加工。中国的绿色发展,一方面需要避免走上布朗指出的传统A模式的道路,另外一方面也需要防止走上有资源环境保护而没有经济社会发展的道路。因此,我们从布朗书中得到的最大意义的借鉴,就是需要研究基于可持续发展原理的另一种模式——使中国这样的众多人口尚没有脱贫的发展中大国走上资源环境消耗与社会经济增长相对脱钩的发展道路,我称之为中国发展“C模式”(在不超过世界人均生态足迹的条件下,提高中国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否则,我们就无法合理地回应许多发达国家提出的要求:中国从现在起就应该进行高强度的二氧化碳总量减排或者控制人均二氧化碳排放。       尽管如此,我仍然要强调布朗的B模式对中国绿色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作用。其一,B模式中传播的许多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生态经济学思想,具有一般性的指导意义,对于研究思考中国发展C模式是有用的。其二,中国当前发展的主要风险仍然是防止A模式的传统道路,布朗提出的警示对于中国发展的绿色转型是有针对性的。特别是在没有提出中国自己的C模式理论以前,许多人对B模式的批判很可能会导致更多的A模式偏向。其三,在自然资本总量受到约束的地球上,如果发达国家不能在推进B模式方面做出实质性的示范,要发展中国家实现绿色发展,在道义上是不公平的,在实践上也是非常困难的。       是为序。                                                                                              诸大建                                  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                               世界自然基金会上海低碳城市项目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                                                                                2010年4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