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书城!

从猿性到人性——生命史上最完美的剧本

  • ISBN:978-7-5428-7294-4/N·1101
  • 著译者:殷融 著
  • 出版时间:2020年7月
  • 定价¥68.00
  • 印次
  • 版次
  • 装帧
  • 开本/字数:16开
  • 视频资料下载

      一夫一妻制与直立行走有什么关系?
      如何看待以色列“摩萨德”组织针对纳粹战犯的全球追捕?
      在《流浪地球》的世界中,人类社会的道德观是否会发生改变?
      为什么说开口说话看似是一种平凡的行为,但它却是人类心智能力的“巅峰之作”?
      狩猎、吃肉、群居、玩火、变异……这些因素如何配合成一套完美的组合拳,让智人拥有了地球上独一无二的智慧?
      人性进化,它是最动听的理想主义赞歌,是生命史上最完美的剧本。
      本书立足于进化心理学,同时汇聚来自生理学、遗传学、脑科学、考古学和人类学等多学科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从进化层面对人类种种心理特征的本质与起源进行解释。
      我们一起见证,漫长的生命进化史如何塑造出“人类心智”这一复杂、精细、和谐的杰作!

导言:
        人性进化:生命史上最完美的剧本
      什么是人性?自古希腊以来,哲学家一直对此问题争论不休,对这一问题的探讨跨越了时间、空间,同时也跨越了不同领域。它出现在柏拉图的《理想国》,出现在诸葛亮的《出师表》,出现在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出现在德彪西的《月光曲》,出现在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出现在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也出现在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本书并不准备对何谓“人性”进行严苛的定义,在我看来,《黑暗骑士》最后一幕就可以作为对“人性”最生动的注解。
      韦恩:你能以英雄之名死去,流芳百世,也可以存活于世,看着自己落入恶人之伍。我和丹特不同,我不是英雄。这些人可以是我杀的,我能做这种(坏)人。
      戈登:不,不,你不可以这样,你不是这种(坏)人。
      韦恩:我可以成为任何人——只要哥谭需要,我就可以。
      戈登:他们(警察)会追捕你。
      韦恩:你们(警察)要追捕我,要谴责我,这是必须要发生的事。因为有些时候,真相并不是最好的选择,有些时候人们理应得到比真相更多的东西,人们的信念应得到回报。
      詹姆士(戈登之子):爸爸,为什么他要跑?
      戈登:因为我们不得不追捕他。
      詹姆士:他没有做错什么。
      戈登:因为他是哥谭市配得上的英雄,但不是我们此时所需要的。所以我们追捕他……他可以承受这些,因为他不是我们所谓的英雄,他是无声的守望者,是时刻警惕的保护人,一个黑暗中的骑士。
      以上出自电影《黑暗骑士》最后时刻蝙蝠侠韦恩、警长戈登和戈登儿子詹姆士的一段对话。在电影的结局,哥谭市人民心目中的光明骑士(检察官丹特)堕落成邪恶的双面人,蝙蝠侠韦恩为了挽回人民对正义的信心,保护人民对公正的期望,选择将双面人的罪过全部揽到自己身上。戈登警长知道真相,却无法向公众公开,被迫下令通缉蝙蝠侠。在影片最后一幕,韦恩潜入无尽黑暗。
      我们可以看到,韦恩能够料想一旦哥谭市民知道“双面人”丹特的真面目后会有什么反应,他知道公众信念崩塌的后果,并愿意为了哥谭市民——一群与自己并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人——做出牺牲,而这背后的动机来自韦恩对哥谭市的爱与责任。戈登警长则了解背负骂名会为蝙蝠侠带来多大痛苦,但为了哥谭的未来,他也可以承受良心的拷问,选择隐匿真相。电影外的我们看到这个结局时无疑会对蝙蝠侠产生由衷的钦佩,但目睹英雄蒙冤,我们也会感到难过伤心。所有这一切情感与想法都是人类所特有的,是我们有别于其他动物的地方,是我们“人性”的体现。
      在探索人性奥秘的科学领域,“逆向工程”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手段。在正向工程中,人们设计一台机器完成一些工作;而在逆向工程中,人们想弄明白机器是如何被设计出来的。我的女儿还不到3岁,但她已经是一个熟练使用螺丝刀的高手了,当她见到一个有趣的新玩意时,时常会拿螺丝刀把它拆开,看看里面都有些什么奇妙的东西(不过大多数情况下重新组装起来的工作都要交给我)。通过拆分,高明的工程师可以了解所有部件是如何组合在一起才可使一台仪器正常运转的。与之类似,科学家也可以通过拆解人类某种心理机制的微观生理基础、行为结果、跨文化一致性以及在环境刺激下展现出的特征,推测这种心理机制的由来与功能。
      对生命的逆向工程思考源自查尔斯·达尔文。毫无疑问,达尔文开创的进化论是科学史上最伟大的设想之一,是人类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智力成就。从达尔文那里我们开始明白,生物体是一台复杂精妙的机器,这些机器完美的零部件(器官)不是源自上帝的设计,而是经过极其漫长的时间进化而来的,它们的功能在于使有机体得以生存和繁衍。
      大多数人可能并不知道,达尔文不仅坚持认为自己的理论可以解释动物身体的复杂性,而且可以解释动物心智的复杂性。在《物种起源》的末尾,达尔文曾写道:“我看到在不久的将来……心理学会在新的基础上得以发展,每一种必要的心理能力都是逐渐产生的。”达尔文明确无误地告诉我们,除了身体生理特征具有适应性外,人类精神属性也是千万年来自然选择塑造的结果。进化过程不仅创造了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同时也创造了“人性”。
      遗憾的是,在达尔文写下上述论断一个多世纪后,对人性的研究仍然几乎不考虑进化论。《物种起源》出版后短短十几年,科学界已经就自然选择与有机体生理特征的关系达成了共识,但涉及人的心智时,许多研究者则会划清界限。他们认为文化环境和后天经验塑造了人性,而不是生物进化,人性与进化毫不相干。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文化人类学和行为主义牢牢把控着对人类心智的解释权(尽管文化人类学家与行为主义者没有多少共同之处,但这两个群体对后天环境经验的看法却非常一致),使用文化因素术语探讨人类心理特征成了一种不可触犯的研究规则。“美国人类学之父”弗朗茨·博厄斯在《社会科学百科全书》中曾写道:“相对于文化环境的强大影响,基因遗传因素在决定个体性格中的作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人性的“白板说”不但成为知识界的正统,而且还占据了道义上的权威地位。文化人类学对人性的观点是,每个人生来都是一块“白板”,社会独特的文化规范会在这张白板上留下印记,因此,个体的心理特征会带有强烈的社会属性。而达尔文主义则认为人性具有普适性,个体之间的差异只存在于非常表象的层次,人性的核心特征都是一致的。如果进化解释是正确的,那么来自不同文化的人,在两性关系、人际互动、道德认同以及情感状态等重要心理领域应该表现出更多的相似性而不是差异性。
      当生物学家开始对此发出挑战时,他们遭到的凶悍反击让人目瞪口呆。1975年时,哈佛大学的进化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出版了《社会生物学》一书,威尔逊在书中提出,“人类的行为在各个水平上都可以通过达尔文主义的原理进行解释,社会科学最终会被社会生物学所取代”,这导致他遭受了学术界无情的挞伐,有人甚至评论威尔逊的观点堪比“纳粹德国建立的毒气室”。在1978年的一次演讲中,一名女士冲上台把一杯水倒在了威尔逊的头上,接着一群学生手提大喇叭高唱“威尔逊,你全身都湿透了”,试图将他轰下台。
      更荒诞的是,整个学术圈都加入了这场闹剧,许多排斥(人性)进化解释的学者竟然选择以投票表决的方式对科学问题的答案进行裁决。1986年,20位社会科学家起草了《塞维利亚反对暴力声明》,该声明宣称:认为“我们从我们的动物祖先那里继承了制造战争的倾向”在科学上是不正确的;认为“战争或任何其他暴力行为从基因上深植于人性中”在科学上是不正确的;认为“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自然更倾向于选择侵犯行为”在科学上是不正确的。本该是科学争论的话题,竟然成了道德或政治立场之争。
      幸运的是,最近几十年这一风潮开始发生变化。在20世纪30年代,文化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玛格丽特·米德曾在南太平洋的萨摩亚群岛进行实地考察,米德根据自己的观察与访谈断言,萨摩亚原住民并不会体验到性嫉妒,岛上的年轻女性在婚前可以随心所欲地享受性关系,她们不具有任何贞洁观,这些特征完全有别于传统西方社会。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科学界都将米德的观察奉为经典,在米德和同时代许多文化学者的引导下,环境决定论“战胜”遗传决定论成为对人类心理特征解释的主流观点。
      米德的研究意义重大,很少有人会质疑她的结论。然而,1983年新西兰人类学家德里克·弗里曼出版了《玛格丽特·米德和萨摩亚:一个人类学神话的形成和破灭》一书,在书中他对米德的研究进行了翔实分析。弗里曼与萨摩亚人在一起度过了四年时光,他已经完全掌握了萨摩语,因此对萨摩人的生活细节更加了解。弗里曼指出,萨摩亚社会的真实情况与米德描绘的情形大相径庭。在萨摩亚,人们同样要求年轻女性在婚前守贞,父亲甚至有权杀掉在婚前“玷污”自己女儿的青年男子,这看起来无论如何也不像一个和谐、自由、开放的社会。弗里曼还发现,当年米德的采访对象以玩笑口吻编造了许多谎言,这本是萨摩亚人独特的幽默方式,但米德竟完全没有看出这一点。弗里曼毫不客气地指出“一个预先设定的期望和一场不幸的骗局”构成了米德研究的底色。
      由于米德具有超然卓群的文化偶像地位,弗里曼的做法导致对人性的科学解释之争重新回归大众视野。实际上,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许多学者已经开始尝试用进化理论来解释人类心理特征,这些研究为达尔文主义在人性领域的振兴拉开了序幕。例如,保罗·艾克曼和华莱士·弗里森对巴布亚新几内亚原始部落的研究证明了原住民具有与西方人一样的基本情绪与表情;威廉·汉密尔顿与罗伯特·特里弗斯通过亲缘选择理论和互惠利他理论分别解释了个体对亲属与非亲属利他行为的进化机制;理查德·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为达尔文的进化体系引入了诸如载体(即有机体)和复制因子(即基因)等全新概念;理查德·亚历山大阐释了人类大脑进化与群体规模演变的关系;唐纳德·西蒙斯分析了性选择对两性心理特征的影响;马丁·戴利和马戈·威尔逊利用达尔文思想探讨了为什么继子女更容易遭受虐待;戴维·巴斯描述了择偶策略的性别差异及其进化成因;史蒂芬·平克指出人类的语言能力具有达尔文适应机制的所有特征……在这些学者的推动下,到20世纪80年代末时,达尔文的预言终于成为现实,被勒达·科斯米德斯和约翰·图比冠名为“进化心理学”的新研究领域诞生了!
      进化心理学探讨人类心理机制的进化适应性,试图从进化层面对人类种种心理特征的本质和起源进行解释。达尔文虽然在150年前就开创了进化论,但他也承认,自己对于许多人类心智能力如何演化的认识是不完善的。英国生物学家凯文·拉兰德将这些问题称为“达尔文的未竟乐章”。如今,未竟乐章的谱写任务有很大一部分交给了进化心理学。
      探索人类的心理奥秘并不是多么新鲜的事情。姑且不论古希腊以来的哲学思想,仅仅在最近100多年,威廉·冯特、威廉·詹姆斯、爱德华·李·桑代克、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让·皮亚杰、约翰·华生、伯尔赫斯·斯金纳、阿尔贝特·班杜拉与亚伯拉罕·马斯洛等著名心理学家都曾就这一主题创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但这些研究主要关注点不同,运用的研究手段也形式各异。而进化心理学则可以将来自生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脑科学、医学甚至考古学和人类学等各个领域有关心理活动的研究成果汇聚在一起。达尔文创建的进化论为生物学奠定了统一的框架,同样地,进化心理学也将我们对人类心理的科学探索整合到了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下。
      许多社会学者担心,进化解释似乎是在暗示人的行为是由本能所控制的。这完全是多虑了,传统社会科学信奉的是环境决定论,我实在想象不到,假定一个人被社会习俗、环境、经验或者风尚所奴役和操纵,就比被本能所控制显得更高级、更具有正当性、更值得肯定(况且进化心理学也并不崇尚遗传决定论)。另外,当谈到本能时,人们经常容易联想到那些低级、原始、盲目、自动化的行为反应,但实际上,本能没什么不好,我们人类能以富有弹性的方式去面对世界,不是因为我们摆脱了本能,恰恰是因为我们拥有比其他动物更丰富的本能。
      人性是一种巧夺天工的系统,没有任何工程师可以设计出如此复杂、精细与和谐的杰作,只有漫长的生命进化史才具有塑造这一杰作的能力。20世纪著名的生物学家狄奥多西·杜布赞斯基曾说过:“离开了进化,生物学的一切都将毫无意义。”如今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离开了进化,对人性的任何探索也将毫无意义。进化思维是理解人性的最佳途径之一。只有将我们的心理特征看成是像心、肺、眼等器官一样,为了适应生存和繁衍需求而出现的进化产物,我们对人性乃至对生命的认识才能更为透彻。
      本书的主要目标是呈现进化心理学对我们特有的“人性”的理解。书中会解答为什么男女会按照不同的标准选择配偶,并与心仪的对象坠入爱河;为什么我们形成了稳固的家庭,却又时常会“红杏出墙”;为什么人类之间会互相杀戮,会因为威严、信仰、荣誉等虚无缥缈的事情发动涉及上千万人的战争;为什么我们对同类如此残忍的同时,又会亲密无间地互助与合作;为什么我们会设定道德规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会赞颂慷慨、忠诚、勇敢,鄙视自私、胆怯、欺骗;为什么我们会产生情感共鸣,会因为他人的不幸而流下眼泪;为什么我们发出一些奇怪的声音,就能彼此交换思想和信息,以及为什么从嘴中发出的声音可以轻易改变一个人的想法和行为。
      本书还会探讨,为什么我们能发明手机、地铁、金字塔、卫星,而黑猩猩却连搭建积木都做不到;为什么人类能用万有引力定律、质能方程、元素周期表、广义相对论去描述世界,而其他动物却只会将大部分精力用来关注食物、同类和天敌;为什么人类能成为这个星球上独一无二的智慧生物,能够不断繁衍壮大,遍布地球每一个角落——甚至登上月球,而其他灵长类近亲的生存处境却日渐艰辛。
      对上述问题的回答会涉及人类有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特质,而这也正是“人性”最深处的奥秘。人类在动物世界中所有不同凡响之处都可以追溯至这些心理特质。如果我们将演化史拍成一部“冲奥”大片,那么人类一项项独特心理特质的获得正组成了电影中大大小小的高潮。在电影中,主角们既有随风飘荡的无奈,也有逆流而上的勇气,在经历了一次次凶险的考验后,终于绽放出人性的光芒。或许我们很难定义这部电影的类型,但可以确定的是,整个剧本浑然天成,无懈可击。
      实际上,仅仅在半个世纪之前,我们对于这本人性进化的“完美剧本”还几乎一无所知,不过,如今凭借心理学、生理学、认知神经科学、考古学、古人类学以及遗传学等学科的综合成就,科学家已经可以逐渐拨开迷雾一睹青山,为我们展现人性的进阶之路。尽管在某些问题上,我们目前可能尚无“自知”之明,但进化科学已开创了可观的局面,随着知识的不断累加,越来越多的谜团将得以破解。
      在传世名著《哈姆雷特》中,莎士比亚用热情洋溢的词语赞颂了人类之美,他写道:“人类是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能力!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当莎士比亚在5个世纪前写下这些诗句时,他并没有掌握任何生物进化方面的知识,不过这段赞美毫无夸张之处。      在拥有上千亿颗恒星的浩瀚银河中,我们很可能是唯一具有如此复杂心理特征的生物。人类文明的长度相对于宇宙年龄只是一瞬间,但我们却想要了解宇宙的前世今生,想要探索几亿光年外的空间,这些都依赖于我们人性中独有的好奇心、想象力、成就感与智慧。
      生命演化的整个过程是由偶然性所搭建的,从单细胞生物到具有复杂思想的现代人类,这段漫长的航路充满了无数的巧合与幸运。如今,我们可以用自己的头脑去探索和描绘这段旅程,去揭开笼罩在这段旅程上的层层神秘面纱,这是与我们自身进化一样珍贵且璀璨的成就。
      本书共有五章,前四章分别阐述了人性中最重要的几个侧面,从进化角度探讨了这些心理机制的来源、功能、运作方式和意义,它们分别涉及择偶与繁衍、伤害与合作、道德与艺术以及语言与思想。在第五章,我简要勾勒了人类进化史,对人类进化做了全局性描绘,其中重点刻画了人类关键心理特征产生的时间及过程。
      阅读本书内容并不需要具备专业基础,我在写作中已尽量避免了抽象的科学术语,以保证读者可以毫无隔阂地享受汲取知识的乐趣。一个好的科普作家必须要在科学的严谨性与传播的普适性之间做出平衡,当科学知识面向大众时,有时我们必须冒险超越事实去讲述故事。我始终相信,故事是人类接收信息的最主要方式。当然,至于这一目标是否真的达成,只能留待读者评说。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本书呈现的几乎所有观点均非来自我的原创,我的工作主要在于从多学科中选择那些有助于理解人性的深刻洞见,通过我的文字加工,适当增添形象的例证,力图为读者拼凑出关于人性进化的清晰图景。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本书的许多观点都会被证明是错误的,但那恰恰可以说明进化学说在人性研究领域强大的生命力。科学进步一直是通过推翻错误结论而实现的,畏惧犯错从来不是阻止人类探索真相的理由。要知道,我们今天认为理所当然的结论,在某种程度上都只是由目前所掌握的证据决定的。未来我们可能通过更直接更准确的证据得出全然不同的结论,但这并不意味着眼下的观点毫无意义。想想伟大的科幻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老先生的箴言:“当人们认为地球是扁平的,他们错了;当人们认为地球是球形的,他们也错了。但如果你以为这两种观点的错误程度一样,那么,你的错误程度比二者加起来还要严重!”
 
作者简介:
      殷融,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现执教于潍坊学院,研究方向为进化心理学、社会心理学。
热爱科普写作,喜欢活泼、幽默又带点吐槽的表达,追求“严谨与通俗,兼具科学性与趣味性”的写作风格。自诩影迷、科幻小说发烧友,目前正转型为科幻研究者。最大兴趣是看书和遛娃。

导言  人性进化:生命史上最完美的剧本  / Ⅰ
第一章  两性关系:人性的永恒主题 / 1
           繁殖欲望:从自然选择到性选择 / 2
           精虫上脑:为什么雄性总是更主动 / 13
           完美婚姻:社会制度是生物属性的延伸 / 21
           理想爱人:选择“好队友”的标准从何而来 / 38
           秀色可餐:凭什么要看脸 / 57
           出轨骗局:婚姻中的谍战大戏 / 67
           断背之爱:同性恋的科学谜团 / 79
第二章   暴力与合作:人性的两极 / 87
           杀戮机器:嗜血的诅咒 / 88
           暴力逻辑:生殖冲动在作祟 / 103
           刀枪入库:走进伊甸园时代 / 116
           合作动物:我们都是大赢家 / 124
           互惠密码:博弈的乐趣 / 132
           生而不同:鹰派与鸽派都不能少 / 148
第三章  道德与艺术:人性的升华 / 153
           协同进化:群体生活带来的改变 / 154
           道德直觉:超越理性的力量 / 167
           道德模块:社会规则是生存最优解 / 177
           多元价值:道德风味并不单一 / 193
           恻隐之心:闪耀的人性之光 / 198
           艺术之美:新战场旧使命 / 211
           美之秘典:审美有规律可循吗 / 219
第四章 语言:人性进化的快车道 / 227
           语言本能:进化最神奇的作品 / 228
           出口不凡:动物不可逾越的鸿沟 / 237
           有口难言:语言能力的进化轨迹 / 251
           “八卦”之心:社交网络的黏合剂 / 262
           诲人不倦:我们开口说话的理由 / 270
           文化变异:进化的另一种选择 / 279
第五章  进化全景:从猿性到人性的故事 / 293
           路在脚下:进化舞台的第一幕好戏 / 294
           走出非洲:200万年前的无毛大头怪 / 311
           大脑革命:完美的进化组合拳 / 319
           王者之争:智人与尼安德特人的恩恩怨怨 / 329
           智人逆袭:人类纪的到来 / 343
           未竟之路:人类还在进化吗 / 361
后记 / 373
参考文献 / 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