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书城!

典籍里的中国工匠

  • ISBN:978-7-5428-7515-0/N·1124
  • 著译者:詹船海 著
  • 出版时间:2021年8月
  • 定价
  • 印次
  • 版次
  • 装帧
  • 开本/字数:16开
  • 视频资料下载

自序:


                                关于工匠或工匠精神

    

    “工匠”一词古已有之,但一直处于相对边缘的位置。令人欣喜的是,这些年,“工匠”一词变热了。

即使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其热度也不减!

    《辞海》解释“工匠”:“手艺工人。”

    让我们先把这个词拆开,分说“工”与“匠”。

    工:当代语言文字学家杨树达说,“工”是象形,像木匠手中的曲尺之形(《积微居小学述林》,中华

书局,1983年),所以这个字天然地与木工有关。

    匠:从匚(fāng),盛放工具的筐器或木匣子;从斤(斧)。工具筐或匣里放着以斧头为代表的工具,

表示从事木工。

    “工”与“匠”最早都专指木工,后来泛指各行各业有技术含量的手工业劳动者。他们或被单称为“匠”,

如木匠、篾匠、铁匠、小炉匠、弹花匠、泥瓦匠、杀猪匠,等等。也可单称为“工”,如古书中常有“百工”

一词,泛指各行各业具有手艺的工人或匠人。

    现在,当我们说起“工匠”,其含义又发生了变化。请看“360百科”的解释:“专注于某一领域、针对

这一领域的产品研发或加工过程全身心投入,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地完成整个工序的每一个环节,可称其为工

匠。”

    我们现在说起“工匠”,常把它与“精神”一词连缀成为一个新词——“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这是我们正在弘扬的一种精神。这是我们古已有之,但后来变得有些淡化,而现在又旺盛在中

国制造和“智造”中的一种精神。

    有鉴于此,有志于此,笔者花三年多工夫,从浩如烟海的传统典籍中,钩沉出从工匠到工匠精神,再从工

匠精神到工匠的珍贵记忆。


                               关于本书内容的构成


    首先,从《尚书》《诗经》、诸子百家,到历代史传、类书,或者文学、笔记、志异等,其间关于工匠发

明创造和技艺的记载,在在皆有,但总的来看还是零零星星。笔者披阅上百种典籍,或按图索骥,从今人的研

究进入,把这些星星点点的记忆收集起来,终于连成了“一片”,看见许多中国工匠鲜活的面容和绝活。在先

秦诸子中,庄子最爱讲述工匠们如何表现绝活的故事,他用最富于想象力的文笔描绘那些技术细节和人物神态,

令我们叹为观止——是对他的文笔,也是对工匠的技艺。更“过分”的还要数墨子。庄子还只是以工匠的故事

寓言,而墨子,简直就是站在工匠的立场朴实地讲道理。他本身可能就是一个从工匠队伍中走出来的哲学家。

儒家的言论集《论语》中,也有两条关于“工匠”的言论,历来引用率极高,一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

器”(《论语·卫灵公》),强调工具对于工匠的重要性;二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论语·子张》),

说的是作坊对于工匠的重要性。从《论语》首篇“学而”中,还能找出一条没有出现“工”字而间接赞美工匠

精神的记录: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

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这是孔子门下高才生子贡与老师的对话录。子贡问孔子,如果一个人能做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应

该算好的了吧?孔子说,可以,但还不如“贫而乐(道)”“富而好礼”。子贡冰雪聪明,马上就问:“《诗》

(即《诗经》)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孔子喜欢得很,说:“赐(子贡的名字)啊,我

可以和你讨论《诗》了。告诉你‘已知’,你就能领悟到‘未言’。”

    我们还要从《论语》跳到《诗经》。子贡引用的诗句,是出自《诗经·卫风·淇奥》中的比喻句,言君子修

身当“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切磋”“琢磨”,我们今天汉语词典中的这两个常用词,便来源于这里,考其

本义,却是工匠的劳动动作和工艺名称。宋代大儒、理学家朱熹《诗集传》释称,切磋是骨角匠的劳动,他们先

用刀斧切,再磋细;琢磨则是玉石匠的工作,他们先用槌凿琢,再磨光。对于《论语》此条,朱熹复在《论语集

注》注称:“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这便是

“精益求精”一词的来源。我们现在常说工匠精神就是一种“精益求精”的精神,殊不知这个词的知识产权要归

于朱熹,而他是在解《论语》《诗经》这两部典籍时发挥出来的。他的解释,又成为后起的经典。

    当然,像庄子一样,儒家诸儒在讲起百工或工匠时,也是用来比喻的,但我们再剖一层来看,就看见工匠们

的劳动和技艺在闪光。

    我便是这样从各类典籍里搜寻关于中国工匠的散见记录的。

    另外,在儒家正统典籍之外,或者说在儒、道、释典籍汗牛充栋、鼎足而三的局面中,居然也有一类专属于

技术的专业典籍,独成卷帙,甚至是一卷接一卷地汇为皇皇巨著,流传下来,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可宝贵的科技资

源。这类典籍,前有《考工记》(先秦),后有《天工开物》(明)等,这可以说是工学著作;与此并行的还有

《齐民要术》(北魏)、王祯《农书》(元)等农学专著;还有医药等其他类科技专著,自然也都成了本书一些

篇章的重要资料来源。披阅这些典籍,更可以让我们集中看见中国工匠的伟大创造,而这些科技典籍的作者,则

是工匠的工匠,是从儒家队伍中逸出的出奇的英雄!

    当然,单从典籍得来终觉浅了一层。为了印证典籍所载,我还实地踏访观看。这“实地”就是各地博物馆、

纪念馆或相关名胜遗迹。古代中国工匠的制造和创造,还都“活”在各地博物馆里,需进馆细细参观,才能对他

们的智慧和心血付出有直观印象。孟子说,读其书识其人,对于工匠来说,则需要读其产品知其人品。好在博物

馆为我们保存着这些出土记忆,而且都是免费开放、“云开放”。此外是一些著名工匠的纪念馆(园),如湖南

耒阳的蔡伦纪念馆、湖北英山的毕昇纪念馆、湖北蕲春的李时珍纪念馆、上海的黄道婆纪念馆,乃至于四川成都

的都江堰、广西兴安的灵渠等古代工程匠人的杰作,笔者都专程去参观过、考察过、缅怀过,留下了鲜活深刻的

印象。

    还有一层印证,是笔者自己的记忆。包括儿时的学习生活记忆和当下的生产生活经验。这部分所占比例很小,

但却是一个“三分天下有其一”的重要元素。它形成了本书的叙事风格,如陶之施釉,铁之渗碳成钢。它证实:

从炎黄以来的历代工匠创造,其技术迄今我们仍在使用,其技艺迄今我们仍在传承,它还是“活”的记忆,它还

要走向未来。比如陶器、瓷器,迄今还在充实着我们的生活,而且是不可缺少的。比如钢铁,迄今仍是重要的工

业原材料。凡事总要带着自己的视角,沿着自己熟悉的路线进入,方能叙述得更生动活泼,叫人读后能留下较深

的印象,从而在记忆的宝库中贮存较长的时间。笔者自认为本书读来还算有趣,奥秘在此。

    以上三种记忆还体现出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笔者往往从最浅处进入,从公共记忆进入,先唤醒大多数人

的兴趣,然后由浅入深,由烂熟到生鲜,把中国工匠的技艺和故事完整呈现。比如鲁班,从幼儿能知的造锯开始,

再从中学生知道的助楚攻宋故事开始,再进入各种典籍,引出许多新鲜的素材,最后站出来的则是一个全新百工

之神的形象。说到这儿,笔者还发现,我们一向并不缺乏工匠精神的教育,许多古代发明家和科学家,他们的故

事都进入了幼儿读物乃至于小学、中学的教材,沉淀为我们的公共记忆。比如鲁班、墨子、毕昇、黄道婆、李时

珍等,乃至于铸剑工匠干将莫邪夫妇、制刀名匠蒲元、科学家宋应星等,我们小时候都“学”过,我们对他们可

谓熟悉而又陌生。好,笔者就从课本开始,引领读者“温故而知新”。所以如果做一个受众定位,本书非常适合

成为初高中学生的课外读物。当然,它也适合所有中等文化程度以上的读者阅读,特别是现代产业工人、新时代

的工匠、各行各业的技师等。本书打通文理分隔,融科普于文史,见技更见人,是知识介绍,也是力求更具美感

的散文作品。


                                  关 于 结 构


    就章节结构而言,全书按主题而非时间分类,具有合理性。如《乐陶记忆》,专讲制陶,兼及瓷器;《铜铁

时代》,从青铜讲到铁器;《布衣锦绣》,介绍纺织文明,等等。而第一章《姓氏百工》又具有挈领全书的功能,

使全书具有一种先总后分的结构之美。具体到每一章节,则大体又循着时间线索,力图完整呈现一门技术前后发

展的活的脉络。但每章字数篇幅,长短并不一致,这是由内容所决定的。如《铜铁时代》,包含着从青铜到铁器

两个时代的内容,所以“内存”就大些。再如《布衣锦绣》,也包含了从葛麻、丝绸到棉布的并行和发展,还有

黄道婆这个重量级人物的单篇故事,篇幅也略长一些。这种参差而不是划一的安排,实际上也是一种“匠心”。

笔者翻阅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见其结构固然整饬分明,但根据不同内容,各章篇幅也有长有短。如《乃服》

(第六)就长,而《曲    》(十七)则短。

    但本书又是讲古代工匠的功绩和故事的,所以又不同于一般科技史的叙述,即必须写人,必须见技更见人,

所以笔者格外注意让工匠们都留下姓名、事迹和性格,不管是传说中的人物如炎黄二帝,一半真实一半传说的人

物如鲁班,还是那些真实伟大的人物如李冰、蔡伦,或者那些仅仅电光一现的姓名,甚至于一些无名氏,笔者都

倾注真情敬仰,穷尽典籍线索,为他们绘影图形,还原他们的功绩和情怀。所以在关于技术的流水描述中,往往

放慢节奏迂回环绕,留下一个照出人影的湖泊,或是聚起一处高起来的波澜,见证工匠们真实鲜活的存在。笔者

一直认为,不管是传说中的,还是实有的人物,都是一种真实存在;那传说中的,或人物本身都是传说中的,或

人物真实而事迹是传说的,也都是一种变相的真实,见证我们绵延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代代都有工匠大师在砌筑着

我们科技文明的进步和骄傲,并为我们今天提供着取之不尽的传承资源,给了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昂首

阔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精神底气和文化自信。

    但笔者也深感学力有限,时间紧迫,未能更加切磋琢磨、精益求精,以一流的匠心,传述一流的工匠故事。

另外,限于一本书的容量,还有许多数一数二的古代科技精英(如张衡、祖冲之等),还有许多科技门类(比如

“四大发明”当中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比如造船),都没有述及。如还有机会,定当补此缺憾!


                                                                         2021年3月30日

  





作者简介:


    詹船海    笔名独孤放牛,湖北郧阳人,中药学专业毕业,资深记者、作家,现供职于广东省总工会所属广

东南方工报传媒有限公司(原南方工报社)。系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长期游走于注重求证的媒体写作和更重表

现的文学写作两个区间,并耽于对传统文化的研习琢磨。已出版《〈诗经〉里的意思》《一位父亲写给女儿的诗》

等著作。

001 \ 自序


第一章  姓氏百工

002 \ 炎黄二祖都是发明家

009 \ 弓箭高科技和“弓长张”起源

017 \ 干一行,姓一行

023 \ 因劳动获得姓氏的形成机制 

029 \ 因冰块而获得的姓氏


第二章  攻木绝活

036 \ 《伐檀》:伐木工人的自赞之歌

041 \ 得心应手:一辆马车的“成功学”

047 \ 世界车祖,中国奚仲  

056 \ 庄子笔下的工匠

062 \ 梓人:从杨潜到喻皓到李诫到……


第三章  班墨传奇

070 \ “百工之神”鲁班

078 \ “墨子号”为何起名墨子?

084 \ 从工匠中诞生的思想家

091 \ 《墨子》中的“手工业”


第四章  乐陶记忆

100 \ 一项由女性首创的技术,诞生了史上最早的工匠

112 \ 打捞窑上那些事儿

123 \ China瓷器知多少

134 \ 那青春美少女为何要抱着远古的陶罐?


第五章  铜铁时代

142 \ 问鼎:国之重器如何铸成?

148 \ 继续问鼎:模范与“模范”

155 \ 大诗人李白和炼铜工人的一次偶遇

161 \ 亮剑之欧冶子

167 \ 亮剑之干将莫邪

176 \ 它被称为“恶金”,却带来了黄金时代

184 \ 一个名将和名匠的故事

189 \ 百炼成钢不一定就好


第六章  布衣锦绣

198 \ “为    为绤”为葛衣

206 \ 如果穿越到古代,你该穿什么衣服?

213 \ 为什么织女和七仙女都那么美?

222 \ 丝绸是怎样练成的?

230 \ “丝绸之路”和“锦绣前程”

239 \ 从“童养媳”到世界文化名人 


第七章  青史留纸

248 \ 因一项发明而封侯的宦官

256 \ “蔡伦法”造纸揭秘

264 \ 从“宫斗剧”中跳出的“纸圣”


第八章  活字毕昇

274 \ 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为什么却上演了人生

       悲剧?

282 \ 鲜为人知的中国“活字史”

290 \ 毕昇和“洋毕昇”


第九章  水利匠人

300 \ 大国工匠李冰和他的都江堰

315 \ 灵渠和“灵渠四贤”

323 \ 走,去看看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赵州桥


第十章  时珍本草

334 \ “高考落榜生”立志修本草

342 \ 人肉人血都是中药?《本草纲目》到底价值几何?

351 \ 十年求来600字,终使《本草纲目》走向世界!


第十一章  酒话连篇

360 \ 酒祖是男还是女?

364 \ 极简酒史:酝酿六千年

369 \ 以曲酿酒: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

380 \ 酿酒是高尚圣洁之事

386 \ 禁酒令与酿酒书


391 \ 主要参考书目

393 \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