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书城!

科坛趣话——科学、科学家与科学家精神

  • ISBN:978-7-5428-7837-3/N·1162
  • 著译者:汪品先
  • 出版时间:2022年10月
  • 定价¥88.00
  • 印次
  • 版次
  • 装帧
  • 开本/字数:16开
  • 视频资料下载

写这本书的缘起,是我在同济大学开设的课。前几年里,我开了两轮通识课“科学与文化”,目的是从文化源头来阐发科学的创新本质。同学们出乎意料的热烈反响,促使我下决心把课程写成书:第一本从文化角度谈科学,第二本从科学角度谈文化。现在你面前的就是这第一本。

可是这本书并没有按照课程的框架写,而是采用科普形式,写了本趣闻集锦,试图通过一连串科学家的故事和科学趣闻,来阐述科学的文化本性。全书6章49节,每节2000字上下,希望形成一种“折叠式”的结构:既可以每一节单独成篇,又能以整章或者整书形成主题。行文编图也选用科普风格,尽量避免说教,只是在每章的结尾加段“后话”,点明宗旨。

本书的前四章集中讲科学家,后两章主要讲科学珍闻。科学家从来不是文学写作的好材料,一则因为科学生涯本身似乎平淡无奇,既缺战场的惊险又无情场的激动;二则科学家的行当相隔如山,说的话行内人津津乐道,局外人一头雾水。何况本来科学是个严肃的行当,科学家本不该是市井说笑的材料。

但是科学家极其丰富的内心世界,需要有心人去发掘,“于无声处听惊雷”。为此,我们避开了传统的正面介绍,先从科学家的错误和争论入手,进而分析科学家的性格和他们的艺术情结,通过知名学者们的生平逸事,从侧面刻画科学家精神。

本书的后两章汇集了一批科学趣闻,先后围绕空间视野和时间尺度分别展开。不少科学发现是很有趣的,因此媒体才会热心报道科学新闻。不过媒体炒作具有两面性,既能帮助科学家出名,也会促使科学家走邪。写这两章的目的,是想在科学趣闻的花丛中“采蜜”,提炼出理性认识来拓宽视野;在穿越时空的阅读中“悟道”,看到人类在自然界里的真实位置。

无论是横看世界还是竖看历史,当前中国科学和科学家的社会地位都是如日中天,达到了高点。然而重视不等于发展,科学的投入也不等于产出。时至今日,我们的短板还是模仿有余、创新不足,而创新不足的根子在于文化,这也正是我们呼吁“科学与文化”结合的道理。

科学具有两重性。科学的果实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科学的土壤是文化,而且是先进文化。作为生产力,科学是有用的;作为文化,科学是有趣的。两者互为条件,一旦失衡就会产生偏差。

尤其是原创性的科学成果,对文化的要求更高。失去文化滋养、缺乏探索驱动的科学研究,只能做技术改良,难以有创新突破。

科学的源头创新,来自对大自然的好奇心;科学的重大突破,来自对传统认识的怀疑。然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有着不利于创新的成分。大陆的农耕文明强调传承,“代圣人立言”的结果就是“语录”风的盛行。在科学界,这种风气曾在苏联盛行,到我国“文革”时期达到顶峰,当前的表现就是“套话”的遗风,无论哪一种都是科学创新的癌症。如果我们这本以讲小故事为主体的科普书,能够对读者的独立思维有所裨益,那就是对作者劳动最大的报酬。

本书的撰写,得到了多位专家的帮助。在撰写过程中,李大潜审阅了黄金分割和分形几何的章节,周忠和审阅了恐龙部分以及全稿;在完稿以后,又承蒙卞毓麟对书稿做了全面审阅,在此深表感谢。同时要感谢孙湘君的鼓励和作为每段草稿第一读者所给予的建议和批评。追根溯源,还要感谢同济大学校部和海洋学院对“科学与文化”课程的支持,更要感谢出版社王世平和她团队里的程着、殷晓岚,感谢她们对此书出版所给予的非同寻常的热情。

此书尽管篇幅不长,涉及的学科面却极其广泛。在付梓之际回看全稿,反而感到吃惊,怎么会斗胆写那么多自己不熟悉的内容。预计必将会有读者指出书中的疏漏和失误,作者在此预致谢意。



汪品先

2022年4月15日


第一章   科学家的错误   |  001

地球是空心的吗?   |  002

火星社会主义   |  004

月球来自太平洋?   |  007

岩石圈还是“货币虫圈”?   |  009

最早的生物在海底?   |  013

辟尔唐人——科学超级骗局   |  016

化石造假三百年   |  019

“科研女神”现形记   |  023

“最高科学家”的陨落   |  026

“造假大王”的撤稿纪录   |  028

后话   |  032


第二章   科学家的争论   |  035

地球与太阳    |  036

地球年龄之争   |  040

大洪水还是大冰期?   |  042

地球变“雪球”    |  046

从“核冬天”到“全球变暖”   |  049

地中海干枯   |  054

遗传学争论的悲剧   |  057

地球是个有机体?   |  061

后话    |  066


第三章   科学家的性格   |  069

阿基米德跳出浴缸   |  070

门捷列夫梦见元素周期表   |  072

牛顿树和牛顿墓   |  075

达尔文与华莱士   |  079

爱迪生与特斯拉   |  083

满门诺贝尔奖   |  090

魏格纳之死   |  096

后话   |  102


第四章   科学家和艺术   |  105

达·芬奇是科学家吗?   |  106

《维特鲁威人》与黄金分割   |  110

分形几何与分形艺术   |  114

自然与美术   |  118

显微镜下的艺术   |  122

爱因斯坦的小提琴   |  128

寂静的春天   |  131

科学票友   |  135

探险家、科学家、大富豪   |  139

后话   |  146


第五章   科学家和视野   |  149

“不可能三角形”    |  150

视域和方向   |  154

热带独木林和恐龙高血压   |  159

蜻蜓跨海和白蚁建塔   |  165

“地狱之门”和极地“天坑”    |  171

金刚石“大洞”和恶魔线虫   |  175

南极冰下湖和沙漠地下水   |  178

后话   |  184


第六章   科学家和寿命   |  187

长寿之星   |  188

生死之辨   |  192

快生活与慢生活   |  196

 “世界末日”    |  200

为地球“诊脉”   |  204

转累了,地球?   |  209

“地球生理学”   |  213

人类中心论   |  218

后话   |  222


跋   |  225

图片来源   |  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