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 一
科学史研究的奠基人萨顿(George Sarton)曾经说过:“科学史是唯一可以反映人类进步的历史。”人类社会正是凭借着科学技术的阶梯,一步一步地攀登上世界文明的高峰。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曾以古代的四大发明在世界文明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创造过灿烂的文化,在科学技术领域也一度走在世界的前列。但在封建社会的后期,科学技术停滞不前,远远落后于当时处于资本主义上升阶段的西方。落后就会挨打,中国的一批有识之士清醒地认识到这个道理,他们积极推动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把振兴民族的希望寄托在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上。我国的近代科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和发展起来的,在天文科技领域也是如此。我们回顾历史,可以客观地了解当时中华民族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中的作为,了解有关历史人物在当时发挥的作用,更可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天文学的发展规律的研究,为今后科学事业的发展总结经验和教训,这肯定是大有裨益的。
当然,近现代天文学的发展只是人类文明史的一个片段,上海天文博物馆所反映的不过是沧海中的一粟。尽管如此,它仍以丰富翔实的内容、琳琅满目的展品反映了深沉厚重的历史内涵,吸引着人们好奇的目光。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徐家汇天文台和佘山天文台的建立,它们先后在1872年和1900年由法国天主教耶稣会人士筹建,从而开创了上海近现代天文学发展的历史,成为中国近现代天文学的发源地之一。应该承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些来自西方的科学家(绝大部分为宗教界人士)在其中发挥了主导作用,他们兢兢业业为天文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的贡献是值得肯定的。上海天文博物馆也客观地反映了这段历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上海现代天文学的迅速发展提供了许多条件和机会。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成立后,几代科研人员团结奋斗、探索前进,更新了原有的科研设备,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科研成果和前所未有的重大成就。同时,普及科学知识、宣传科学思想、传播科学方法和弘扬科学精神,从而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也是广大天文科技工作者责无旁贷的职责。此前,上海天文台就曾在天文科普方面做过十分出色的工作,尤其是佘山工作站在对社会开放的过程中积极普及天文科学知识,与社会共建科普基地,作出很大的努力。在上海市政府的直接领导下,上海市科委、市文管会和松江区政府给予了大力支持和指导,建成了上海天文博物馆,为坚持科学普及的良好传统搭建了一座全新的科普平台。上海天文博物馆必将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完成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任务中,助力上海天文台的科研人员作出更大的贡献。
在上海天文博物馆建成后,众多参观者反映:展出的内容虽然十分丰富,但空间终究有限,又找不到相关的资料,常有意犹未尽之感。为解决这个问题,编著一本介绍上海天文博物馆的书就十分必要了。今天,我们终于看到这本《上海天文博物馆巡礼》。它图文并茂,收集了不少历史资料和图片,并且叙述尽可能做到全面详尽,力求深入浅出地普及天文基础知识,相信能够对展览给予较为完整的概括和补充,也可作为参观上海天文博物馆的纪念品。
我愿意借此机会表达自己的期望:祝愿上海天文博物馆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越办越好,也期盼《上海天文博物馆巡礼》一书能得到广大观众和读者的喜爱。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天文学会名誉理事长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名誉台长
上海市科普基金会名誉理事长
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联合会名誉顾问
2022年10月8日
序 二
《上海天文博物馆巡礼》一书终于能够与读者见面了。上海天文博物馆建于2004年,在建设后期,上海天文台有关部门就酝酿撰写和出版这本科普书籍。经过近10个月的资料收集整理和精心撰写,于2005年11月完成了约6万字的初稿,并通过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的初审,制定了出版计划。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眨眼十多年过去了,该书一直未能如愿问世。
2020年新冠肺炎流行期间,我偶然打开了被搁置多年的U盘,《上海天文博物馆巡礼》的书稿赫然在目。重温这份书稿,上海近现代天文学发展的历史脉络依稀就在眼前。联想到2004年上海市实施科普实事工程,当年首批建设了十家科普场馆,至今没有一家出版过相应的科普书籍。于是,在上海天文台领导的支持下,我和毛亚庆、钱汝虎等参与建馆的人员相约,在盛夏重聚佘山,故地重游,感慨万千。回顾当年建馆期间曾触摸到佘山天文台近一百二十年的历史脉搏,也看到几代天文学家为事业历尽坎坷,他们付出的心血和努力却未能完全得到真实反映,我们不免都想尽快将这份书稿整理后公之于世。
虽然十几年过去了,但上海天文博物馆的整体布局并没有很大改变(有小部分展项已重新布展),依然能客观地展示上海近现代天文学发展的历史,体现上海天文台台训“精勤司天,诚信修文”的精神,展示相应的科研成果,实践着尊重历史、还原历史的初衷,这与书稿中的有关内容并无出入,这本尘封多年的书稿还是具有出版价值的。因此,我又约当年参与建馆的毛亚庆、李之方、李玉棠、钱汝虎、郭盛炽、姚保安等老同志对书稿重新进行了整理、修改和补充,挖掘了更多的人文故事,增添了天文科学知识内涵,尽可能做到图文并茂,以保证书稿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希望读者能够喜欢。
春华秋实。《上海天文博物馆巡礼》一书的出版离不开来自各方面的支持与全体编辑人员的努力,尤其是得到了上海天文台领导的关心与支持,才得以面世。我和全体参与编写的同仁对此表示诚挚的感谢。
谨以此书献给为上海近现代天文学事业的发展作出无私奉献的人们。
张建卫
2022年10月8日
导 言
1900年,法国天主教耶稣会在上海西南郊的西佘山之巅创办了佘山天文台,其主楼矗立在建于1873年的小天主教堂东侧,是一幢19世纪晚期风格的法式建筑(图1)。主楼东西长68米,南北宽18米,整个建筑由东向西横卧在佘山顶上。这幢精巧雅致的楼房不仅结构坚固,而且拥有极其丰富的科学文化特色。主楼虽然饱经沧桑,但总体上仍然保持了原貌,2002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以下简称市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图2)。2004年,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市文管会)对主楼进行了整体修缮,基本重现了20世纪初佘山天文台的风貌(图3)。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以下简称上海天文台)的前身是创建于1872年的徐家汇天文台和创建于1900年的佘山天文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以下简称市军管会)、中国科学院(以下简称中科院)等组成的“徐家汇及佘山天文气象管理委员会”接管了徐家汇天文台和佘山天文台。1950年12月11日,市军管会发布文件(图4),委派李亚农、陈宗器、吕东明等为正副主任委员办理接管事宜。1954年6月4日,徐家汇、佘山两天文台归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以下简称紫金山天文台)主管,更名为徐家汇观象台和佘山观象台。1962年8月14日,中科院发布文件,决定将徐家汇观象台、佘山观象台合并,成立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原徐家汇观象台为本部,下设时间纬度和时间频率标准两个研究室;原佘山观象台则为佘山部分,设立照相天体测量和天体力学两个研究室。李珩任上海天文台首任台长。1980年,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的佘山部分正式更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佘山工作站”(为便于叙述,本书中称其为“佘山天文台”)。
上海天文台在从事科学研究的同时,历任领导都十分重视天文学的普及工作,逐渐形成了一个良好的传统。当年的李珩台长、万籁副台长等都十分热心于天文科普工作,亲自撰写和出版了许多科普文献。1987年3月,为充分发挥科研资源服务社会的作用,佘山天文台开始面向社会公众开放,让广大市民接触和了解天文学,成为全国性的天文科普教育基地之一。
1996年,为全面贯彻落实上海“科教兴市”战略,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市科委)、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以下简称市教委)、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以下简称市科协)等共同发起了科普“四个一百”工程的创建工作,即在《上海“九五”科普发展规划》中提出的上海科普工作目标:在“九五”期间全市创建一百个科普居委会(村)、一百个科技教育特色学校、一百个科普教育基地,创作一百部优秀科普影视作品。1997年5月,佘山天文台被命名为第一批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为进一步挖掘天文历史资源,促进中西科技文化交流,更好地弘扬科学精神,1998年1月16日,上海天文台的张建卫、毛亚庆两位科研人员和《上海科技报》的记者钱汝虎在市科协主办的《科技工作者建议》内刊(图5)上,首次提出了在佘山天文台原址的基础上建立“上海天文博物馆”的建议,并得到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和支持。经过上海天文台全体同仁的努力,在市科委、市文管会的支持下,“上海天文博物馆”于2003年12月正式立项,2004年3月被列为上海市政府的科普实事工程,并于2004年11月建成。
2004年11月16日下午3时30分,在佘山上的星座广场举行了隆重的上海天文博物馆开馆典礼。时任上海市副市长严隽琪、中科院院士叶叔华、市科委主任李逸平等出席了典礼。李逸平主任和上海天文台常务副台长廖新浩分别致辞,严隽琪副市长和叶叔华院士为博物馆揭牌(图6)。
上海天文博物馆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科技底蕴,以丰富的历史资料和琳琅满目的天文实物等展品,展示了上海乃至我国近现代天文学发展的历史。
序 一/ 1
序 二/ 5
导 言/ 7
第一章 得天独厚的人文环境/ 001
1.佘山原来是火山/ 004
2.九峰三泖之地/ 004
3.明代武僧“石塔”/ 007
4.秀道者塔/ 008
5.佘山天主教堂/ 008
第二章 百年天文台的无穷魅力/ 013
1.举目望星空?魅力大无穷/ 015
2.佘山之巅?传统悠久/ 016
3.科普征程?春华秋实/ 021
第三章 建馆缘起/ 029
1.从科研向科普转型/ 031
2.机遇—上海市政协委员的提案/ 032
3.列入上海市文管会“十五”发展规划项目/ 034
4.列入2004年上海市政府科普实事工程之一/ 034
第四章 上海天文博物馆概览/ 039
一、时间与人类/ 043
1.展室印象/ 043
2.中国古代的计时工具/ 046
3.近现代的天文测时/ 052
4.时间计量?服务社会/ 060
二、中西天文学交流/ 067
1.中国近代天文学肇始/ 067
2.上海早期的天文台/ 072
三、观测天体的利器—天文望远镜/ 087
1.望远镜的发明/ 087
2.望远镜传入中国/ 091
3.崇祯皇帝和望远镜/ 092
4.天文望远镜的沿革/ 093
5.佘山天文底片库/ 104
6.难得一见的望远镜度盘/ 105
四、子午仪观测/ 106
1.原理/ 106
2.万国经度测量/ 108
3.“秒”哪里去了/ 111
4.国际经度联测纪念碑/ 112
5.子午仪观测的辅助设备/ 114
五、早期天文观测成果/ 116
1.中国第一套日食照片/ 116
2.初识太阳真面貌/ 118
3.“九华星”寻踪/ 120
4.月球倩影/ 123
5.哈雷彗星回归观测/ 124
6.观测爱神星精求日地距离/ 128
7.木星素描图/ 128
8.草帽状的土星留影/ 130
9.1918年天鹰座新星研究/ 131
10.近百年的星团信息/ 132
11.其他展品/ 134
六、百年藏书/ 137
1.1798年的《法国天文年历》/ 138
2.其他天文期刊/ 139
3.天文专著/ 140
4.活动星图/ 144
5.《中西星官对照图》/ 146
6.徐家汇土山湾印书馆钩沉/ 148
7.中外天文学家的交往/ 149
8.其他藏品/ 151
七、代表人物/ 157
1.外籍代表人物/ 157
2.中国代表人物/ 164
第五章 前进中的上海天文事业/ 173
1.徐家汇观象台和佘山观象台成立/ 176
2.上海天文台成立/ 177
3.科学的春天/ 180
4.融入国家知识创新工程/ 190
5.与时俱进的上海天文博物馆/ 197
附 录/ 201
1.上海天文博物馆星座广场的42个星座表/ 201
2.上海天文博物馆捐赠者一览表/ 204
3.上海天文博物馆开馆收到的贺电、贺信/ 204
4.上海天文博物馆开馆的新闻报道/ 207
5.主要参考文献/ 211
跋/ 215
编后语/ 217
¥ 20.00
¥ 98.00
¥ 58.00
¥ 198.00
¥ 60.00
¥ 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