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书城!

脑壳里的互联网——关于人脑如何运作的新范式

  • ISBN:978-7-5428-7750-5/N·1177
  • 著译者:[美] 丹尼尔·格雷厄姆 著 周 东 付思超 何 麒 译
  • 出版时间:2022年12月
  • 定价¥68.00
  • 印次
  • 版次
  • 装帧
  • 开本/字数:16开
  • 视频资料下载

对本书的评价

格雷厄姆为脑功能提出了一个新鲜、富有洞察力且内容丰富的观点,他认为神经元之间的交流类似于互联网上的信号传递,这可以作为研究脑的一个新隐喻。他通过旁征博引的论证和生动清晰的阐述,提出了令人信服的论点。

——加布里埃尔·克赖曼(Gabriel Kreiman),

哈佛医学院

?

从开始探索脑以来,我们用过了各种各样的隐喻,它们通常是将脑与机器联系起来。冯·诺伊曼提出了计算机隐喻,但二者之间曾被认为存在的那些相似性,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越看越不那么相似了。格雷厄姆的书更新了“脑就像是……”的隐喻,将互联网纳入了其中。与计算机不同,互联网不是一个基于蓝图的设计,而是一个不断演变的系统。这一点很像脑。或许,不是整个脑,而是只有新皮层像互联网。后者包含了个人的所有知识,就像是互联网包含了人类的所有事实性知识一样。然而,只有通过有效的搜索才能获取知识。幸运的是,我们有海马,它就是脑的搜索引擎。当然,也可以把隐喻的主宾调换一下。互联网是否可以做计划,是否有感情和动机呢?那就买这本书来看看吧。

——吉尔吉·布扎基(Gy?rgy Buzsáki),

《脑的韵律》(Rhythms of the Brain)及

《由内而外的脑》(The Brain from Inside Out)的作者

?

在这本出版得恰逢其时的书中,神经科学家格雷厄姆用雄辩的论述,批驳了“脑即计算机”的陈旧观念,并倡导以“脑即互联网”的概念取而代之。本书是每一位对脑感兴趣的读者的必读之作,无论是新手,还是久经考验的专业人士。本书勇敢地挑战了旧有教条,重新塑造了我们对脑运作方式的思考。

——迈克尔·加扎尼加(Michael S. Gazzaniga),

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赛智(SAGE)心智研究中心主任,

《意识本能:揭开脑如何创造心智的谜团》(The Consciousness Instinct: Unraveling the Mystery of How the Brain Makes the Mind)的作者

?

如果不考虑神经元和脑区之间是如何连接和沟通的,就无法完全理解脑的功能。丰富且动态的网络通信模式是如何组织并支持心智和认知功能的?其背后有哪些基本原理?本书对这一重要课题进行了令人愉快且深入浅出的说明,同时提出了一个连接脑科学与现代通信技术的发人深省的全新观点。

——奥拉夫·斯波恩斯(Olaf Sporns),

印第安纳大学心理学及脑科学特聘教授

?

脑和互联网都需要具备灵活性,以便在不断增长和适应的网络中可靠地路由信息。格雷厄姆的这本通俗易懂的著作将邮件和电话网络纳入了考虑范畴,为脑和互联网在如何解决路由问题的相似性上提出了一个合理的论述。

——克里斯·麦克马纳斯(Chris McManus),

伦敦大学学院心理学教授,

《左手右手:脑、躯体、原子和文化不对称性的起源》(Right Hand, Left Hand:

The Origins of Asymmetry in Brains, Bodies, Atoms, and Cultures)的作者


内容提要

无论是否意识到这一点,我们都把自己的脑视为计算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脑即计算机”这一隐喻几乎定义了现代神经科学领域。但随着越来越多的神经科学家开始重新审视关于脑是如何工作的这一问题,我们也需要有一个新隐喻来帮助我们提出更好的假设。

计算神经科学家丹尼尔·格雷厄姆为理解脑提供了一个新范式。他认为,脑并不像是一台计算机,而更像是一个通信系统,类似互联网。脑和互联网都是以灵活性和可靠性见长的网络,二者都必须在整个系统范围内传递信号,需要有种种协议将信息从任何一个节点引导到任何其他节点。然而,我们暂时还不了解脑是如何管理整个网络的动态信息流的。互联网隐喻可以将我们的注意力聚焦在平行挑战中所涌现的网络通用设计原则和通信策略上,从而帮助神经科学解析脑的信息路由机制。强调脑连接关系与互联网架构之间的相似性,将开辟全新的研究方向,并有助于破解埋藏在脑最深处的秘密。

《脑壳里的互联网》为我们开启了一段清晰明了而又引人入胜的旅程,置身其中的我们会对脑科学的现状,以及脑科学在新模式下的未来发展方向有全新的了解。该书为每一位对脑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们得以重新理解脑中所发生的那些事儿。


作者简介

丹尼尔·格雷厄姆(Daniel Graham)于美国明德学院获得物理学本科学位,并于康奈尔大学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现任霍巴特和威廉史密斯学院心理学副教授。他采用计算科学、行为学及理论性的研究方法,从多个角度对人脑和哺乳动物脑进行研究。


001  —  引言 


008  —  第一章  互联网脑与计算机脑

029  —  第二章  关于脑的隐喻

059  —  第三章  脑还有哪些未解之谜

088  —  第四章  从连接组学到动态组学

103  —  第五章  互联网如何运作

128  —  第六章  互联网隐喻:起步迈向关于脑的新理论

175  —  第七章  对互联网隐喻的异议与回应

201  —  第八章  互联网隐喻的应用:新涌现的模型和技术

216  —  第九章  互联网隐喻、AI及我们自己


226  —  后记

229  —  致谢

231  —  注释

259  —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