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书城!

基因、心灵与文化———协同进化的过程

  • ISBN:978-7-5428-7699-7/ N·1147
  • 著译者: [加]查尔斯·J. 拉姆斯登 [美]爱德华·O. 威尔逊 著 刘 利 译
  • 出版时间:2023年8月
  • 定价¥98.00
  • 印次
  • 版次
  • 装帧
  • 开本/字数:16开
  • 视频资料下载

内容简介

作为长久以来被认为是人类社会生物学最刺激、最费神的主要著作之一,《基因、心灵与文化》引入了基因—文化协同进化的概念。拉姆斯登与威尔逊由此令人

信服地提出,人性既不是任意的,也不是注定的。他们确认了激发基因向上转译到文化的机制,并评估了心灵在涌现的文化模式中遗传进化的特性。

拉姆斯登与威尔逊探索了发展心理学与认知科学丰富而复杂的资料,第一次使这些学科与人类社会生物学结盟。两位作者也运用了种群遗传学、文化人类学

以及数理物理学,以此将人类社会生物学置于可预测的基础之上,并由此追踪了从基因出发经由人类意识到文化的主要步骤。

《基因、心灵与文化》在1981 年出版时广受赞誉,后绝版多年。本书是《基因、心灵与文化》的25 周年纪念版,再现了1981 年版的原貌,同时附有一篇对于随后

四分之一个世纪中该学科进展的大回顾。


作者简介

查尔斯·J. 拉姆斯登(Charles J. Lumsden, 1949— ),多伦多大学医学教授。他的其他著作包括《普罗米修斯之火》( Promethean Fire,与爱德华·O. 威尔逊合

著)、《字母表与大脑》[Alphabet and the Brain,与凯尔克霍弗(Derrick de Kerckhove)合著]、《临床方法》[Clinical Methods,与怀特赛德( Catharine Whiteside) 合著]、《生

物学中的物理理论》[Physical Theory in Biology,与特雷纳( Lynn E. H. Trainor)、勃兰特(Wendy A. Brandts)合著]等。

爱德华·O. 威尔逊(Edward O. Wilson, 1929—2021),美国生物学家,被誉为“21世纪的达尔文”。他于1969 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获过多项具有国际影响的奖

项,包括美国的国家科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的克拉福德奖等。1996 年,威尔逊被《时代》杂志评为对当代美国影响最大的25 位美国人之一。威尔逊知识渊博,文笔优美,

曾两度荣获普利策奖。他的作品融科学、人文与艺术于一体,评论称他“既是一位世界级的科学大师,也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代表作有《昆虫社会》(The Insect Societies)

、《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 Sociobiology: The New Synthesis)、《论人性》( OnHuman Nature)、《蚂蚁》[The Ants,与霍尔多布勒(Bert H?lldobler)合著]、《博物学家》

(Naturalist)、《统合》(Consilience)等。


新版序言 /  1

初版序言 /  3

下一次综合:《基因、心灵与文化》出版25 周年 /  7

第1 章 引言 /  57

第2 章 初级后成规则 /  90

第3 章 二级后成规则 /  108

第4 章 基因—文化转译 /  153

第5 章 基因—文化适应性地形 /  243

第6 章 协同进化的回路 /  286

第7 章 心灵的生物地理学 /  350

第8 章 基因—文化协同进化与社会理论 /  386

术语表 /  405

致谢 /  427

参考文献 /  432

译后记 /  468

再版译后记(含译者导读) /  472

新版序言

每当为朋友们的慷慨与热情所支持,置身于科学前沿的探险总是会得到保佑。至此为止,过去这些年我们的人类社会生物学探索得到极大的保佑。时任美国世

界科技出版公司策划编辑的刘(Stanley Liu)提出,为了向新一代人文科学学生与学者展现《基因、心灵与文化》初版原貌,并检验那些重塑我们对人性全方位理解的重

大进展,该书再版时机业已成熟,我们不由得欣喜万分。我们也要感谢哈佛大学出版社对这次再版的支持,允许该书以1981 年版的原貌再现。特别需要提到的是,

哈佛大学出版社附属专有权部门的巴克霍尔茨( Claudia Buckholts) 那彬彬有礼而又雷厉风行的行事风格对促成这一安排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如既往,世界科技出版公司的制作团队娴熟而高效地完成了整个计划。在刘以及新加坡的制作编辑奎克(Joy Quek)的热情关照下,《基因、心灵与文化》得以

赶在2006 年初版25 周年纪念之际再度推出。在再版过程中,我们也受惠于多位学者的积极呼应,在将近四分之一个世纪之后,他们再次慷慨地允许我们使用其已

出版作品中的图表与插图。在相关图片的标题及文字段落处,我们会逐一致谢。在新版的致谢部分中,我们也必须重提这些专家的名字。

伍尔里奇(Nicholas Woolridge),一位艺术家兼学者,也是我们的同事和朋友,在多伦多大学生物医学通信系繁重的教学科研工作中想方设法地抽出时间来,为

我们这本书的再版设计了漂亮的新封面。我们还要表达对阿什福德( Amanda Ash ford)的感激之情,她在谈笑之间从容打点着合同续订的繁琐事务,并在每周纷至沓

来的文件面前应付自如。

岁月的流逝平息了那些令我们怀念的话语,有些来自本书的支持者,有些则来自它最严厉的批评者。《旧约·箴言》二十七章十七节说:“铁磨铁,磨出刃来。” 前

沿科学不是甜蜜共识的退潮,它是随着发现与解释被检验与提炼、讨论与辩论的噼啪作响。在这方面,《基因、心灵与文化》中呈现的程序性优点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

不言而喻的。如果这个新世纪于此寻得一点把握人性之未来所需的能量,并怀着智慧与谦卑展现这一未来,我们将不胜满足。

查尔斯·J. 拉姆斯登

爱德华·O. 威尔逊



初版序言

本书包含了追踪从基因出发,通过心灵到文化的一路发育的最初尝试。许多人都在寻找一统生物学理论与社会科学的圣杯。在最近这些年,当代作者们已经

开始意识到,遗传进化与文化进化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形式的结合,而我们也已经开始付诸努力,确信发现其本性的时机已经成熟。我们觉得,问题的关键在于精神活

动及行为的个体发育,尤其是后成规则的形式,可以看作在基因与文化发育路径的中途装配心灵的“分子单位”。

为什么基因—文化协同进化的问题很少有人问津? 主要原因与一个显著的事实有关,即社会生物学还既不能正确考量人类心灵,也不能正确考量文化的多样

性。因此在从DNA 蓝图开始,经由各级后成阶段到文化,再回到基因重新开始的大循环中,中心环节———个体心灵的发育———被大大地忽视了。这一缺环,而非内

在的认识论困境或想象中的政治风险,才是导致围绕人类社会生物学的困惑与争议的根源所在。

为尝试发展出一套基因—文化协同进化的理论,我们用心考察了基因经由心灵到达文化的每一个步骤,开发出明确的模型来在从个体精神发育到文化,以及

从文化到遗传进化之间建立关联。不可避免地,我们在此前相对独立的几个领域中提取了各种观念与数据,诸如种群遗传学、文化人类学与数理物理学。我们自己

原初的研究兴趣就部分地涵盖了这些学科。我们当中的一位(拉姆斯登)是物理学家,而他将他的研究拓展到了理论生物学。另一位(威尔逊)是生物学家,对进化与

社会系统有特别的兴趣。在我们的研究过程中,我们都养成了持续关注和重视社会理论、神经科学以及心理学的习惯。

我们也毫不犹豫地向其他领域的同行求助。以下人士阅读过部分手稿:巴拉什(David P. Barash)、比彻姆( Gary Beauchamp)、贝尔( Daniel Bell)、邦纳( John T.

Bonner)、伯恩斯坦( Marc H. Bornstein)、德沃尔( Irven DeVore)、迪克曼( MildredDickemann)、费根( Robert M. Fagen)、格里诺( James G. Greeno)、哈维( Paul Harvey)

、赫恩斯坦(Richard J. Herrnstein)、霍尔多布勒( Bert H?lldobler)、休布尔( DavidH. Hubel)、康纳(Melvin J. Konner)、法伊弗(John Pfeiffer)、伦德尔(J. M. Rendel)

与特雷纳(Lynn E. H. Trainor)。提供了其他形式的帮助,尤其是在一些专题上给予我们指导的有:比彻姆、布尔曼( Scott A. Boorman)、科恩( Joel Cohen)、道林

(John E. Dowling)、德雷珀( Patricia Draper)、福克斯( Robin Fox)、格林( David M.Green)、霍夫施塔特( Douglas R. Hofstadter)、基利( Robert J. Kiely)、谢林( Thomas

C. Schelling)、谢普尔( Joseph Shepher)、特雷尔( John Terrell)、托马斯( Richard F.Thomas)、范登贝格( Pierre van den Berghe)、怀特( Harrison C. White) 与威尔伯特

(Johannes Wilbert)。 霍顿(Kathleen M. Horton) 协助我们检索文献,并打出了几版难搞的文稿。明蒂(William Minty)绘制了最初的图表。我们对所有这些伙伴与朋

友表示感谢,但是当然绝不会让他们为最终的文本中依然存在的任何错误负责。部分原始研究是在威尔逊主持的国家科学基金( 项目批准号为 DEB77-27515) 的

资助下开展的。在合作期间,拉姆斯登获得了一项博士后基金资助和一项 NATO博士后基金资助,两项资助都来自加拿大自然科学与工程研究委员会。

《基因、心灵与文化》的内容可以非常简单地概括在下文中。一开始,我们考察了社会化的几种可能形式,并指出其中之一———基因—文化传递,最有可能使任一

物种获得在人类身上发现的那种先进的文化形式(优文化)。心灵的白板态是不可能持久的,人们可以估算出物种在其进化期间花费在这种状态中,以及通过特化环

境来加速摆脱这种状态的平均时间。为了推进我们的分析,我们定义了“ 文化根”的概念,作为文化进化中基本的传承单位。

在第2 章和第3 章中,我们综述了目前为止在人类行为发育研究中发现的各种后成规则。这些约束使得个体偏向于为一个相对于另一个的文化根或文化根集

合所同化。我们对此做了一个二分法:初级后成规则,主要通过感觉映象与知觉表现出来;二级后成规则,在记忆存储及回放、评价与决策等后期阶段发挥作用。

在第4 章中,我们引进了基因—文化转译的概念,即个体的认知及其对文化根的选择向诸文化模式的转变。认知受后成规则制约,转而由遗传决定。这些规则

可以细分为内在偏向以及诸如对社会其他成员所做选择的反应模式的背景依赖参数。在模型中运用这两种因素,我们证明文化模式对于后成规则的微小变动极为

敏感。发育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的数据被援引来分析基因—文化转译的实际情况。

第5 章开始我们的进化建模。我们处理了特别容易驾驭的、只依赖内在编程而不受文化模式影响的后成规则。此类模型接近于重要的民族志状况,诸如前几

章处理过的兄弟—姐妹乱伦回避与颜色分类等现象。我们为此类系统调查了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盛行于进化时间的内在学习偏向的大小。我们证明了,当条件稳定

时,存在一种新奇的基因—文化适应性地形,并扩展该模型以覆盖空间、时间以及发育表型中的异质性。

在第6 章中,我们转向一个新的观念:后成规则装配了心灵并为信息加工与决策提供渠道。为正确地建模这一机制,我们从当前的实验研究那里撷取了人类认

知中关键性的相关特征。文化根被重新定义为关乎长期记忆中的知识结构,其遗传适应性更直接地与认知过程相关。运用这些新构想出来的关系,我们建构并分

析了这样结合遗传进化与文化进化的最初的完整模型。

在第7 章中,我们使用与生物地理学中所采用的相类似的模型来考察社会中信息的积累。文化根被视为“拓殖”心灵的实体,会因不使用以至记忆丢失而灭绝。

其净效应将创造出各种规模的特定文化,在任何给定的时刻生长、衰落或维持现状。对于心灵占据“文明位”(civilization niche)的可能约束也得到考察。我们用由

此得到的理论推论为何优文化能力的起源在迄今为止的进化史上如此之稀少———实际上,只有一次。

最后,在第8 章中,基因—文化协同进化理论与社会生物学其余部分以及社会科学之间的关系得以探究。我们讨论了这些学科将最终允许我们更加深刻地理

解历史的可能性。我们意识到,对某些人来说,完整阅读本书可能会比较吃力,既因为其中的数学口味,也因为其主题不可避免的多学科属性。我们已经努力地严格控制了数学

方面的内容,只是在其力量能够促进对关联基因与心灵、文化的机制的洞察,以及表明我们理论的内容之处,才使用它。对于并不希望追究细节的读者们,我们提供

了相关段落,用楷体来表示,总结了数学部分的精要内容与结论。这些段落会出现在每个这样的大块数学部分的开头处。我们建议,为了很快有一个总的理解,应首

先依次阅读各章的摘要,然后通读第1 章,最后再依读者的兴趣,部分或全部地涉猎其他章节。

查尔斯·J. 拉姆斯登

爱德华·O. 威尔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