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前言
二十五年矢志不渝炼就“哲人石”
1998年,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策划推出了融合科学与人文的开放式科普丛书“哲人石丛书”。“哲人石丛书”秉持“立足当代科学前沿,彰显当代科技名家,绍介当代科学思潮,激扬科技创新精神”的宗旨,致力于遴选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和科学史家的上乘佳作,推出时代感强、感染力深、凸显科学人文特色的科普精品。25年来,“哲人石丛书”选题不断更新,装帧不断迭代,迄今已累计出版150余种,创下了国内科普丛书中连续出版时间最长、出版规模最大、选题范围最广的纪录。
“哲人石”架起科学与人文之间的桥梁,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品牌特色,成为国内科学文化图书的响亮品牌,受到学界的高度认可和媒体的广泛关注,在爱好科学的读者心中也留下了良好的口碑,产生了巨大的品牌影响力。
2018年,在“哲人石丛书”问世20周年之际,为了让新一代读者更好地了解“哲人石丛书”的整体风貌,我们推出了“哲人石丛书珍藏版”,遴选20种早期出版的优秀品种,精心打磨,以全新的形式与读者见面。珍藏版出版后反响热烈,所有品种均在较短时间内实现重印,部分品种还重印了四五次之多。读者对“哲人石”的厚爱,让我们感动不已,也为我们继续擦亮“哲人石”品牌确立了信心,提供了动力。
值此“哲人石”诞生25周年之际,我们决定对“哲人石丛书珍藏版”进行扩容,增补8个品种,并同时推出合集装箱的“哲人石丛书珍藏版”(25周年特辑),希望能得到广大读者一如既往的支持。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23年12月10日
学者对谈
从“哲人石丛书”看科学文化与科普之关系
◇ 江晓原(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教授)
◆ 刘兵(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 这么多年来,我们确实一直在用实际行动支持“哲人石丛书”。我在《中华读书报》上特约主持的科学文化版面,到这次已经是第200期了,这个版面每次都有我们的“南腔北调”对谈,已经持续21年了,所以在书业也算薄有浮名。因为我们每次都找一本书来谈,在对谈中对所选的书进行评论,并讨论与此书有关的其他问题。在我们的对谈里,“哲人石丛书”的品种,相比其他丛书来说,肯定是最多的,我印象里应该超过10次,因为我们觉得这套丛书非常好。
另一个问题就是我个人的看法了,我觉得叫它“科普丛书”是不妥的,这我很早就说过了,那会儿10周年、15周年时我就说过,我觉得这样是把它矮化了,完全应该说得更大一些,因为它事实上不是简单的科普丛书。我的建议是叫“科学文化丛书”。刚才潘涛对“哲人石丛书”的介绍里,我注意到两种说法都采用,有时说科普丛书,有时说科学文化丛书,但是从PPT上的介绍文字来看,强调了它的科学文化性质,指出它有思想性、启发性,甚至有反思科学的色彩,这也是“哲人石丛书”和国内其他同类丛书明显的差别。
其他类似丛书,我觉得多数仍然保持了传统科普理念,它们被称为科普丛书当然没有问题。现在很多出版社开始介入这个领域,它们也想做自己的科普丛书。这一点上,“哲人石丛书”是非常领先的。
◆ 类似的丛书还有很多,比较突出的像“第一推动丛书”等,其中个别的品种比如说霍金的《时间简史》,和“哲人石丛书”中的品种比起来,知名度还更高。
但是“哲人石丛书”在同类或者类似的丛书里确实规模最大,而且覆盖面特别广。按照过去狭义的科普概念,大部分也可以分成不同的档次,有的关注少儿,有的关注成人,也有的是所谓高端科普。“哲人石丛书”的定位基本上是中高端,但是涵盖的学科领域包括其他的丛书通常不列入的科学哲学、科学史主题的书,但这些书我们恰恰又有迫切的需求。延伸一下来说,据我所知,“哲人石丛书”里有一些选题,有一些版本,涉及科学史,包括人物传记,其实对于国内相关的学术研究也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哲人石丛书”涉及的面非常之广,这样影响、口碑就非常好。而且它还有一个突出的特色,即关注科学和人文的交叉,我觉得这样一些选题在这套书里也有特别突出的表现。
刚才你提到,我们谈话里经常发生争论,我觉得今天我们这个对谈,其实也有一点像我们“南腔北调”的直播——不是从笔头上来谈,而是现场口头上来谈。我也借着你刚才的话说一点,你反对把这套丛书称为“科普”,其实不只是这套书,在你的写作和言论里,对科普是充满了一种——怎么说呢——不能说是鄙视,至少是不屑或者评价很低?
我觉得这个事也可以争议。如果你把对象限定在传统科普,这个可以接受。传统科普确实有些缺点,比如只讲科学知识。但是今天科普的概念也在变化,也在强调知识、方法、思想的内容。在这里面就不可能不涉及相关的科学和人文。当然不把这些称为科普,叫科学文化也是可以的。但是拒绝了科普的说法,会丧失一些推广的机会。
说科普大家都知道这个概念,而且大家看到科普还可以这么来做。如果你上来就说是科学文化,可能有些人就感到陌生了,这也需要普及。读者碰巧看科普看到了“哲人石丛书”,他知道这里面还有这些东西,我觉得也是很好的事。我们何必画地为牢,自绝于广大的科普受众呢。
◇ 这些年来,我对科普这个事,态度确实暧昧,刚才你说我鄙视科普,但是我科普大奖没少拿,我获得过三次吴大猷奖,那都不是我自己去报的,都是别人申报的。我一面老说自己不做科普,但一面也没拒绝领科普奖,人家给我了,我也很感谢地接受了。
我之所以对科普这个事情态度暧昧,原因是我以前在科学院工作过15年,在那个氛围里,通常认为是一个人科研正业搞不好了才去搞科普的。如果有一个人只做正业不做科普,另一个人做了同样的正业但还做科普,人们就会鄙视做科普的人。这也是为什么我老说自己不做科普的原因。
刘慈欣当年不敢让别人知道他在搞科幻,他曾对我说:如果被周围的人知道你跟科幻有关,你的领导和同事就会认为你是一个很幼稚的人,“一旦被大家认为幼稚,那不是很惨了吗?”在中国科学院的氛围也是类似的,你要是做科普,人家就会认为你正业搞不好。我的正业还不错,好歹两次破格晋升,在中国科学院40岁前就当上正教授和博导了,这和我经常躲着科普可能有一点关系,我如果老是公开拥抱科普,就不好了嘛。
我1999年调到交大后,对科普的态度就比较宽容了,我甚至参加了一个科技部组织的科普代表团出去访问,后来我还把那次访问的会议发言发表在《人民日报》上了,说科普需要新理念。
科普和科幻在这里是一个类似的事情。但咱还是说回“哲人石丛书”。刚才你说选题非常好,有特色,这里让我们看一个实际的例子。我们“南腔北调”对谈谈过一本《如果有外星人,他们在哪——费米悖论的75种解答》,书中对于我们为什么至今没有找到外星人给出了75种解答。这本书初版时是50种解答,过了一些年又修订再版,变成了75种解答。这本书是不是科普书呢?也可以说是科普书,但我仍然觉得把这样的书叫科普,就是矮化了。这本书有非常大的人文含量,我们也能够想象,我们找外星人这件事情本身就不是纯粹的科学技术活动。要解释为什么找不到,那肯定有强烈的人文色彩,这样的书我觉得很能说明“哲人石丛书”的选题广泛,内容有思想性。
◆ 我还是“中国科协·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传播与普及研究中心主任”,在这样一种机构,做科普是可以得到学术承认的,本身就属于学术工作和学术研究,可见科普这个概念确实发生了一些变化。
当然,严格地界定只普及科学知识,这个确实是狭义的。如果说以传统的科普概念看待“哲人石丛书”是矮化了它,那我们也可以通过“哲人石丛书”来提升对科普的理解。今天科普也可以广义地用“科学传播”来表达,不只是在对社会的科普,在整个正规的中小学教育、基础教育、大学教育也在发生这样的变化。
◇ 有一次在科幻界的一个年会上,我报告的题目是《远离科普,告别低端》,我认为如果将科幻自认为科普的一部分,那就矮化了。我这种观点科幻界也不是人人都赞成,有的人说如果我们把自己弄成科普了,我们能获得一些资源,你这么清高,这些资源不争取也不好吧?科普这一块,确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总的来说,传统科普到今天已经过时了,我在《人民日报》上的那篇文章标题是《科学文化——一个富有生命力的新纲领》(2010.12.21),我陈述的新理念,是指科普要包括全面的内容,不是只讲科学中我们听起来是正面的内容。
比如说外星人,我们国内做科普的人就喜欢寻找外星人的那部分,人类怎么造大望远镜接收信息,看有没有外星人发信号等。但是他们不科普国际上的另一面。在国际上围绕要不要寻找外星人有两个阵营,两个阵营都有知名科学家。一个阵营认为不要主动寻找,主动寻找就是引鬼上门,是危险的;另一个阵营认为应该寻找,寻找会有好处。霍金晚年明确表态,主动寻找是危险的,但是我们的科普,对于反对寻找外星人的观点就不介绍,你们读到过这样的文章吗?我们更多读到的是主张、赞美寻找外星人的。这个例子就是说明传统科普的内容是被刻意过滤的,我们只讲正面的。
又比如说核电,我们的科普总是讲核电清洁、高效、安全,但是不讲核电厂的核废料处理难题怎么解决。全世界到现在都还没有解决,核废料还在积累。
我认为新理念就是两个方面都讲,一方面讲发展核电的必要性,但是一方面也要讲核废料处理没有找到解决的方法。在“哲人石丛书”里有好多品种符合我这个标准,它两面的东西都会有,而不是过滤型的,只知道歌颂科学,或者只是搞知识性的普及。对知识我们也选择,只有我们认为正面的知识才普及,这样的科普显然是不理想的。
◆ 确实如此。我自己也参与基础教育的工作,比如说中小学课标的制定等。现在的理念是小学从一年级开始学科学,但有一个调查说,全国绝大部分小学的科学教师都不是理工科背景,这是历史造成的。而另一方面,我们现在的标准定得很高,我们又要求除了教好知识还要有素养,比如说理解科学的本质。科学的本质是什么呢?“哲人石丛书”恰恰如你说的,有助于全面理解科学和技术。比如说咱们讲科学,用“正确”这个词在哲学上来讲就是有问题的。
◇ 我想到一个问题,最初策划“哲人石丛书”的时候,有没有把中小学教师列为目标读者群?潘涛曾表示:当时可能没有太明确地这么想。当时的传统科普概念划分里,流行一个说法叫“高级科普”。但确实想过,中小学老师里如果是有点追求的人,他应该读,而且应该会有一点心得,哪怕不一定全读懂。潘涛还发现,喜欢爱因斯坦的读者,初中、高中的读者比大学还要多。
◆ 我讲另外一个故事,大概20年前我曾经主编过关于科学与艺术的丛书,这些书现在基本上买不到了,但是前些时候,清华校方给我转来一封邮件,有关搞基础教育的人给清华领导写信,他说现在小学和中学教育强调人文,那么过去有一套讲艺术与科学的书,这套书特别合适,建议再版。学校既然把邮件转给我,我也在努力处理,当然也有版权的相关困难。我们的图书产品,很多都没有机会推广到它应有的受众手里,但实际需要是存在的。我觉得有些书值得重版,重新包装,面向市场重新推广。
◇ 出版“哲人石丛书”的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这样的社名在全国是很少见的,常见的是科学技术出版社,上海也有科学技术出版社。我们应该更好地利用这一点,把“哲人石丛书”推广到中小学教师那里去,可能对他们真的有帮助。
也许对于有些中小学教师来说,如果他没有理工科背景,“哲人石丛书”能不能选择一个系列,专门供中小学现在科学课程教师阅读?选择那些不太需要理工科前置知识的品种,弄成一个专供中小学教师的子系列,那肯定挺有用。
◆ 不光是没有理工科背景知识的,有理工科背景知识的也同样需要,因为这里面还有大量科学人文、科学本质等内容,他们恰恰是最需要理解的。但是总的来说,有一个这样特选的子系列,肯定是值得考虑的事情,因为现在这个需求特别迫切。
(本文系2023年8月13日上海书展“哲人石——科学人文的点金石”活动对谈内容节选)
对本书的评价
◇
《改变遗传》呼吁大家采取行动。它的观点公正而平衡,行文引人入胜,让我们深入了解当今至为重要的技术和社会面临的挑战,以及对后代的伦理影响。
——乔治·丘奇(George Church),
《再创世纪》(Regenesis)合著者
◇
《改变遗传》认为,基因组编辑技术的使用应当有公众的大力投入。这本书非常及时,它来自基因组编辑辩论中一个富有影响力的声音,阐述了一个使人深感兴趣,同时非常重要的话题。
——约瑟芬·约翰斯顿(Josephine Johnston),
黑斯廷中心研究部主任
◇
《改变遗传》富有教益,思想丰富,使读者对基因组编辑带来的种种伦理困惑有了清晰、全新的理解。弗朗索瓦丝·贝利斯要求我们放慢脚步,重新发掘我们的集体道德力量,而非被科技的势头压倒。
——彼得·米尔斯(Peter Mills),
纳菲尔德生命伦理委员会副秘书长
◇
《改变遗传》精辟而有见地,它用扳手打开了实验室大门,科学和技术在门后努力地为社会、为人类,以及为最容易灭绝的族群开辟新的道路。
——唐娜·沃尔顿(Donna R. Walton),
女王残疾人项目创始人兼总裁
◇
贝利斯是一位无畏的哲学家,她的勇气与才华相匹配。在这本充满智慧、表达明晰的书里,她提出了正确的问题:我们想生活在一个怎样的世界,基因组编辑引领我们到达彼岸的可能性有多大?
——卡尔·埃利奥特(Carl Elliott),
《白大衣、黑帽子——在医学的黑暗面上冒险》(White Coat,
Black Hat:Adventures on the Dark Side of Medicine)作者
◇
2020年获得诺贝尔奖的CRISPR基因组编辑技术,不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基因组编辑技术,只是比之前的更精准更高效。这个技术的潜力之大,可以覆盖从医疗卫生到生物安全的一系列应用,势必引起宗教、社会、伦理、道德、法律的一系列问题并产生深远影响。然而技术本身无罪,其究竟是“潘多拉魔盒”还是“马良之神笔”,全在乎用者之心,铭记人性之本使其“行善造福”当是我辈选择的方向。
——尹烨,
华大基因CEO
内容提要
曾经只出现在科幻小说里的“设计婴儿”,如今已成为现实。随着一种名为CRISPR、允许科学家修饰我们的基因的技术出现,我们正进入人类进化的新纪元。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被授予基因组编辑领域的两位先驱詹妮弗·杜德纳和埃曼努埃尔·沙彭蒂耶,体现了基因组编辑的重要意义。CRISPR在治疗方面显现巨大前景,但由于它能为后代带来永久性的改变,所以引起了棘手的伦理、法律、政治和社会问题。如果原本为了益处而作出的改变,最终会产生无法预见的负面影响呢?如果富人和穷人之间的鸿沟因此扩大了呢?谁来决定我们应该或不该对人类进行基因修饰?倘若进行,又该如何进行?
弗朗索瓦丝·贝利斯坚持,我们“人类”这一物种的未来必须由全体人类成员共同决定。开发和使用基因组编辑工具的科学家不应当是唯一决定这项技术未来用途的人。这些决定必须是广泛社会共识的结果。贝利斯认为,评估并指导生物医学技术的发展和实施符合我们的集体利益。决策者中必须有利益不同和观点不同的公众,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确保考虑到各种社会关注点,作出负责任的决定。当我们共同创造未来,我们必须充分知情,充分理解,批判地思考议题,并发表意见。
《改变遗传》观点犀利,振奋人心,恰合时宜,发人深省。这是一本人人必读之书。人类的未来掌握在我们所有人手里。
作者简介
弗朗索瓦丝·贝利斯(Fran?oise Baylis)是达尔豪西大学的大学研究教授,加拿大皇家学会会员,加拿大卫生科学院院士,获颁加拿大勋章、新斯科舍勋章。她是2015年人类基因编辑组国际峰会的主要参与者,也是世界卫生组织制定人类基因组编辑治理监督全球标准专家咨询委员会的成员。
001 — 引言 思考
008 — 第一章 针对单个基因:亨廷顿病
016 — 第二章 从编辑基因组到改变遗传
030 — 第三章 设计婴儿
047 — 第四章 从“好”到“更好”
063 — 第五章 过渡时期的伦理
079 — 第六章 危害与错误
102 — 第七章 慢科学
122 — 第八章 科学家、科学政策与政治
140 — 第九章 伦理学家、科学政策与政治
156 — 第十章 “我们所有人”为了“我们每一个人”
176 — 结语 黎明
183 — 词汇表
187 — 注释
213 — 致谢
¥ 20.00
¥ 98.00
¥ 58.00
¥ 198.00
¥ 60.00
¥ 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