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书城!

科学教育与科学传播发展报告(2024)

  • ISBN:978-7-5428-8307-0/G·4988
  • 著译者:倪闽景 总主编 宋娴 主编 胡芳 朱雯文 副主编 编写者名单 总主编:倪闽景 顾问委员会:戴立益 王从春 何家骥 陈 华 陆 晔 裴新宁 卢晓明 王 欣 主  编:宋 娴 副主编:胡 芳 朱雯文 编  委:宋 娴 胡 芳 朱雯文 沈 嫣 李无言 孟惠普 荣 艳 严 晗 林晶晶 芦季苇
  • 出版时间:2024年11月
  • 定价¥108.00
  • 印次
  • 版次
  • 装帧
  • 开本/字数:16开
  • 视频资料下载

序1

加强科普理论研究正当时



科技传播和科学教育是我们科技创新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重要话题。欣闻上海科技馆要出版全新的上海科技传播智库成果报告,该报告立足上海、面向全球,充分展现科技传播和科学教育实践的新趋势、新样态,充分展示科技传播和科学教育研究的新成果、新观点,可谓正当其时。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科普作为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举措,强调“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之后,教育部等十八部门于2023年5月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为新时期科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上海始终将科普工作作为整个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不断探索适合自身城市特点的科普方式,尤其是打造了“3+1”的发展模式。其中,“3”是指人才、作品和产业,具体包括:培养优异的科普人才,促使人才创造优质的科普产品、提供全面的科普服务;通过提升科普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及规模,不断扩大科普市场消费群体和繁荣科普产业;通过科普市场的繁荣和科普产业的发展,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加入科普队伍;通过以上三者形成闭环,促进上海科普事业欣欣向荣发展。“1”是指国际化,通过多方努力,上海成功获得了2027年国际科技传播学会(PCST)双年会的主办权,这是我国首次成为这一国际最有影响力的科技传播年会的主办国。


新的实践呼唤新的理论,尤其是随着科技和传播技术的发展,不断涌现了很多新的科普形态和模式。这些新的科普实践,需要科普政策的及时跟进,更需要新的科普理论的支撑。近年来,上海成立了由上海科技馆牵头的科技传播智库,同时,也推动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等机构加大在科普理论和政策研究方面的投入。


这本报告可以看成是近几年研究领域对科技传播未来趋势思考的一次集中体现。它汇集了来自上海科技馆、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机构的学者在科技传播和科学教育方面的17篇前沿报告,深入探讨了在“大科普”时代,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两翼”之间如何高效协同,各种类型的社会主体如何参与并激发科技传播的新实践,科普如何深度支持青少年的科学教育等。此外,这本报告还列举了多个典型的科技传播案例,深入总结了上海在这一领域的探索经验,彰显了上海勇立科技传播“潮头”的信心和决心。


我深信,在未来,科技传播和科学教育将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发展动力,这既是科普人的时代机遇,也是科普人的时代挑战。在此,我谨借为本书作序,表达对上海科技传播智库未来发展的深切期望和美好祝愿,同时也呼吁更多具有多元知识背景、开阔视野和创新理念的专业机构和专业人才能够加入“大科普”的阵地,为上海的科技传播发展持续注入新的生命力,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共筑科技传播的思想高地,也为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下更加扎实深厚的科普根基!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黄红

2024年10月





序2

站在范式变革拐点上的科学教育



计算机领域的学界泰斗、数据库领域的著名科学家詹姆士·格雷,2007年在一次科学大会上做了题为“科学方法革命”的演讲。他指出,数据科学已成为科学研究的“第四范式”。与传统的科学范式不同,其研究的关键步骤已经不再以人的思维为主导,而是通过科学自身的工具化,直接从复杂现象的大数据分析得到问题解决方案——一方面,这意味着一个人利用新技术的成本被极大程度地降低,普通人也可以深度参与科学探索和新世界的创造;另一方面,在数字世界中,人类可以通过与机器协同,拥有如上帝般的创造能力,实现想象力的全面解放和超越。


科学研究的“第四范式”,预示了一场巨大的创造力革命: 人人都是科技工作者的时代即将来临。站在范式拐点上的科学教育,不得不重新思考其教育逻辑与意义,摒弃几百年来深深嵌入社会系统的传统范式,回归教育的本质——朝着“为创新而学”转向。


在这场面向创新的范式变革中,我认为有几个关键的趋势可供探讨: 一是机器不可替代人的学习过程,人通过学习产生体验与意义,这是人得以为人的根本;二是随着科技发展远超教育变革的速度,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的校外非正式教育将越来越凸显优势;三是实物学习的重要性将重新回归,随着科学越来越工具化,每个人感受世界、发现现象、提出问题的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而这一点是数字化无法替代的;四是多样化和实践性将成为科学教育必然的选择,人工智能必将掌握人类已知的全部知识从而变得越来越完美,而人类却会因为不完美而带来多样化的创新能力,会犯错误的人类智能将战胜完美的机器智能,这是未来科学教育走向的全部秘密。


上海科技传播智库的这本《科学教育与科学传播发展报告(2024)》(简称《报告》)正探讨了这样一个核心议题: 在范式拐点上的科学教育和科学传播将要走向何处。《报告》精选了17篇来自各个高校与科研机构研究者们的前沿报告,带来了许多我们密切关心的话题: 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对当前的科学教育会产生何种影响?科学教育和科学传播有哪些新的行动者入局,他们又带来了什么样的新实践?面向创新的校外非正式教育形成了什么样的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如何构建大中小学校科学教育一体化的贯通机制?……这些研究者们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出发,带着不同的问题意识,最终来到同一个十字路口,共同勾勒出一幅崭新的科学教育和科学传播的未来蓝图。


教育是未来的事业,也是当下的行动。20余年来,上海科技馆始终将科学教育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以青少年创新人才的成长作为我们的核心关怀。《报告》的出版,既是上海科技传播智库平台对科学教育发展的一次集智输出,也是上海科技馆对于科学教育未来的一份殷切寄托。当我们洞察未来的发展方向,理解变革背后真正的推动力量,就能在拐点之上,用科学教育的巧妙之力,实现科技创新的弯道超车。学校、社会、家庭,包括科技场馆都应该在这个关键点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通过坚定的行动来形成变革的合力,让科学教育真正走向人人创新的未来。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馆馆长

倪闽景

2024年10月


第一部分科研科普转化: 新路径、新样态


003科研科普协同创新路径与成果应用/宋娴 朱雯文


027新媒体环境下长三角地区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的策略探究/荣艳 沈嫣


054基于不同社交媒体平台的科研人员短视频科普实践分析/孟惠普 胡芳


074高校青年群体的科学传播实践与文化建构——以上海科技馆与上海交通大学的馆校合作为例/沈辛成 曾澄 董毅


第二部分科学传播: 新主体、新实践


101国内外新媒体内容类企业科普实践对比研究/顾泽莹 乔止月 周婧景


132国内外公益非政府组织与基金会的科学传播实践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杨正


155科技类培训机构质量认证标准研究/吴倩 鲁欣彧 史瑶


174科普主播的群体画像及平台分析/官璐


199青少年科技场馆科普活动参与情况和需求现状的调查与思考/李无言 孟惠普


223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对线上科普教育的促进与影响作用研究/方师师 叶梓铭 贾梓晗


246从科普受众到科学桌游玩家: 转化路径的可能性——对部分上海科技馆科普项目的初步调研分析/方方 黄昊天



第三部分科学教育: 新范式、新探索


269国内外非正式科学教育多元主体的创新实践及模式研究/符国鹏 姜炜 谢雅群 陈明儿 龚俊燕


291校外科普资源支撑“双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探索——以“科普场馆”资源为例/辛琳华


310“双新”背景下场馆教育的变革路向/张琰梅


325科学教育政策影响下的自然科学类博物馆课程体系建设/张秀红 景玺阳 张妍宁


344小型科普教育活动评价标准研究/刘妍 裴蕾 徐炜芸


361科普游戏的机制与教育效果评价研究进展/曾凡林 詹雪菲 初颖 赵嘉欣 吴永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