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书城!

挚爱与使命——卞毓麟科普作品评论文集

  • ISBN:978-7-5428-6929-6/N·1053
  • 著译者: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 主编
  • 出版时间:2019年5月
  • 定价¥68.00
  • 印次
  • 版次
  • 装帧
  • 开本/字数:16开
  • 视频资料下载

出版说明:


      卞毓麟先生是国内著名科普作家,四十年来在科普领域辛勤耕耘,成就卓越。为进一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科普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落实中国科学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有关加大科普创作支持力度、推动中国原创科普的要求,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中国科普研究所于2016年12月17日在上海主办了“加强评论,繁荣原创——卞毓麟科普作品研讨会”,旨在以卞毓麟先生的创作历程、创作经验、作品影响和对科普出版传播的贡献为引,放眼中国科普创作现状,为中国的原创科普提供有益的借鉴。

      中国科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徐延豪出席研讨会并讲话。中国科学院院士、第六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会理事长刘嘉麒,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王康友,上海市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杨建荣,中国科学院院士杨雄里,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荣誉理事长褚君浩,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钱旭红,上海市科协副主席王智勇,中国科普研究所副所长颜实,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荣誉理事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原院长杨秉辉,清华大学教授吴国盛等200多人出席会议。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以及叶永烈、金涛、吴岩、刘兵、刘华杰、田松、嵇晓华等知名科普人士以视频或书面形式参与研讨会。与会者就卞毓麟先生的科普创作历程、作品影响和对科学传播的启示等,从多个角度进行了评论和分析。

      作为会议的承办单位,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深感本次研讨会的重要意义和丰硕成果,因而决议在此次研讨会基础上,正式出版卞毓麟科普作品研讨文集,并在会后开展了论文征集活动。活动得到了广大科普同仁的热情支持,许多在研讨会上发言的嘉宾都对自己的发言进行了精心的整理,还有很多同仁寄来了富有真知灼见的论文,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七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会理事长周忠和特意为文集撰写了代后记。在此,谨向各位作者表达诚挚的感谢!

      需要说明的是,文集中收录的稿件作者成文日期不一,部分文章系根据研讨会发言整理,为保持原貌,出版时对文中所涉及的时间未作统一。为便于读者能更好地了解卞毓麟先生的科普理念,文集第五部分“档案篇”收录了卞毓麟先生的部分科普理论文章。

      本书的编纂出版得到了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的大力支持,无论是论文征集、框架确定、内容审定还是文字编辑、印制出版,他们都精益求精,为文集的顺利出版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此谨表衷心的感谢!

      我们热切希望本书的出版能为促进国内原创科普、提升科普评论水平有所贡献,并真诚期望广大读者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代序:

                                                                   弘扬评论风尚,共推科普原创
                                                                                  钱旭红

      上海市科普作协和卞毓麟老师嘱我为即将出版的《挚爱与使命——卞毓麟科普作品评论文集》写几句话,我答应了。原因有二:其一,卞老师是我敬重的前辈。我知道卞毓麟的名字是因为看过他发在报刊上的一些科普文章,感觉中每有与天文有关的大事发生,卞老师都会有文章或接受媒体采访的文字见报,无论是20世纪90年代的火星探路者计划,还是稍后国际上再度启动探月计划等这类大的天文事件,都能看到卞老师精到而极富文采的解读。
      虽然同在上海,且知道他的大名,但因为专业不同和分属不同的领域,我和卞老师的交集甚有限。2015年我受邀出任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后,与卞老师的交往才多起来,也因此更多地知道了卞老师的才华和他在科普创作上的丰饶成果:他的科普短文《月亮——地球的妻子?姐妹?还是女儿?》《数字杂说》等入选中学语文课本;他创作的《追星——关于天文、历史、艺术与宗教的传奇》一书荣获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开了上海科普作品入选国家级科技大奖的先河。这以后我们又一起参加了科普作协的一些活动,包括每年的理事会和2016年12月我担任主持的这次卞毓麟科普作品研讨会以及2017年上海书展期间《叶永烈科普全集》出版发布会等。于是,我和卞老师就有了更深的接触,对他的科普成就和经历有了更多的了解。无论为文为人,卞老师都是我尊敬的一位前辈、一位科普大家!
      其二,这两年我参与了上海市科普作协的一些活动,也实际感觉到了推进科普工作的不易。一方面,科普的重要性、必要性越来越为各方各界重视,各种活动很多很热闹;但另一方面,我们的科普能力,特别是科普原创能力还是很弱的。科普作协的同事告诉我两个事实:一是这两年入选国家级的优秀科普作品中,国内原创作品开始多起来,但至多只占三分之一,另外三分之二都是翻译作品;二是知名科普名家也越来越稀有,上海市科普作协这三年来先后召开过卞毓麟、杨秉辉和叶永烈三位科普名家的作品研讨会,接下来可以遴选的对象越来越少,他们有这个忧虑。
      我认为,科普原创不易和科普名家难觅,折射出我们还应继续探索科普的规律,同时社会的科普文化土壤氛围还亟待厚植。当然,这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就眼下而言,加强对已有科普作品的关注和评论也是很有针对性的一个方面。也是基于这方面的期待,2016年12月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提议并承办了主旨为“加强作品评论,繁荣科普原创”的“卞毓麟科普作品研讨会”。这次研讨会的动因就是应对国内科普界缺乏评论风气的现状:一部科普作品发表后少见有同行、读者发表看法,提出批评,经常是作品发表就发表了,很少见到针对这部作品的评论,这和国内文学作品、影视作品问世后即有不少评论、争议,或褒或贬,不亦乐乎的情形形成鲜明对照。科普界评论风气不彰,很可能也是如今科普原创不强的原因之一。试想一下,无论是名家还是新手,一有作品问世即会有人出来讨论,吐槽、褒贬一番,哪怕被贬得一文不值,被贬者或许不开心,但整个社会对科普创作的关注度给带起来了,这无论如何都是一件好事。当然,在过分的贬低和负面情绪评价出现之时,我们科普作协不能无所作为,应该请不同的作家从不同的角度出来发声,来平衡极端看法,全面反映不同视角的看法或者意见。反之,一篇科普作品发表后,无声无息没有任何关注,这其实不仅是作者,更是科普界的悲哀。
      科普评论和科普创作相互依存、共生共荣的关系,卞老师和一些同道曾在不同场合多有表达,但多年积习要有所改变实在不易。就以这次卞毓麟科普作品研讨会为例,会前在约请相关与会者提供发言稿件时,承办者都是一再希望能多一点对卞老师作品的客观评述和直言不讳的批评,少一点客套话和表扬的话。一句话,不要开成“表扬会”。但从研讨的内容看,还是没有完全达到主办者原本希望的真正意义上的评论会的目标。
      尽管有以上种种不足,“卞毓麟科普作品研讨会”还是带了一个头,而且这个会议把希望加强科普评论的声音传递了出去,并在中国科普界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理解与共鸣。相信本书的出版,也会进一步把“加强评论,繁荣原创”的声音传递出去,发扬开来。
      此外,本书还有助于我们理解卞毓麟老师作品的写作特色、风格,特别是几位卞老师曾经带教过的学生、多位科普同道的文章,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卞老师作品的创作特色做了多方面的阐发,这种总结和思考对繁荣科普原创无疑是有意义的。
是为序。

弘扬评论风尚,共推科普原创(代序) / 钱旭红.....................1

在“卞毓麟科普作品研讨会”上的讲话 / 徐延豪.....................4

四十年科普路 / 卞毓麟...............................................................8


寄语篇

      让科普大家的作品更好地传播开来 / 杨建荣.......................... 15

      时代呼唤更多的科普大家 / 刘嘉麒..........................................17

      自成风格的科普大家 / 杨雄里..................................................18

      科普创作的楷模 / 褚君浩..........................................................20

      他使我想起了阿西莫夫 / 欧阳自远..........................................22

      一辈子追星 / 叶永烈..................................................................24

      科学普及至关重要 / 胡亚东......................................................26

      科普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 / 金涛..............................................28

      应系统总结卞毓麟的创作经验 / 王康友..................................30

      让科学与大众更加贴近 / 侯金良...............................................32

      科普要加强评论,繁荣原创 / 曾凡一.......................................35

      儒者风范,温文尔雅 / 吴国盛..................................................37


思想篇

      向卞毓麟先生学习什么 / 杨秉辉................................................43

      科普创作需要工匠精神 / 颜实…51

     “科学+”的科普创作探索——卞毓麟科普作品评析 / 郑永春.......55

      从四个方面看一位科普大家的养成 / 尹传红....................................64

      科史交融:卞毓麟科普作品中的科学史要素 / 陈志辉....................68

      卞毓麟科普编辑思想初探 / 洪星范.....................................................76

      把科学精神融入民族文化 / 孙正凡.....................................................87

      科普在读者渴望的第一时间——卞毓麟作品中的新闻科普特色浅议 / 江世亮....96

      提倡“科普+”的传播理念 / 方鸿辉.................................................101


风格篇

      浅论卞毓麟对科普创作的贡献和作品特色 / 李正兴....................................107

      同行同好看门道 / 吴鑫基....................................116

      观星量天之道,科文交融之妙——卞毓麟科普创作及理念一瞥 / 陈力.....128

      从卞毓麟科普作品看天文学家形象的描绘 / 吴燕.........................................133

      让星光照亮更多人的心灵——卞毓麟科普作品浅析 / 许琦敏.....................142

      科文交融的理念与实践——从《追星》看卞毓麟的科普创作特色 / 匡志强.....148

      平实质朴,科文交融——卞毓麟科普创作赏析 / 丁子承....................................157

      立体科学:多维的美,活力的美——读《恬淡悠阅》,论“科学家文化” / 王直华......162

      评《星星离我们多远》 / 王绶琯........................................................................171

      知识筑成了通向遥远距离的阶梯——读《星星离我们多远》 / 刘金沂..................174

      科普离我们有多远?——兼评《星星离我们有多远》和《追星——关于天文、历史、

      艺术与宗教的传奇》 / 邵正义........................................................................177

      试析卞毓麟新作《拥抱群星》 / 刘炎........................................................................181

      天文科普的“常青树”——《星星离我们有多远》 / 宁晓玉................................192

      分享科学之美——浅析卞毓麟的科普神韵 / 李璐....................................................201

      在漆黑的天幕上,群星璀璨 / 杨虚杰........................................................................206

      为了唤醒人们的宇宙情结 / 田廷彦........................................................................208


影响篇

      难得的坚守 / 陈芳烈................................................................................................215

      点燃科学的红蜡烛 / 陈积芳....................................................................................218

      一颗闪耀的科普之星 / 刘兵....................................................................................220

      卞氏品质与四十年风雨科普路 / 王世平................................................................222

      在科普和科幻执着探索 / 吴岩................................................................................227

      年青科普人的榜样 / 嵇晓华....................................................................................228

      中国科学文化的建设者 / 田松.................................................................................230

      科普需要领军人物 / 姚诗煌....................................................................................234

      期待原创科普“星光灿烂” / 段韬........................................................................237

      博览精思 用爱耕耘——向卞毓麟先生学习如何做好科普 / 林清.......................241

      卞毓麟——我们需要学习和研究的楷模 / 李乔.....................................................247

      一名星空向导的自我修养 / 朱达一........................................................................251

      穿越于“专家科普”与“科普专家”时空的思想传播者

       ——聆听“卞毓麟科普作品研讨会”有感 / 朱盛镭...........................................256


档案篇

      星星离我们有多远 / 卞毓麟.....................................................................................265

      《追星》的创作理念与实践 / 卞毓麟.....................................................................270

      科学普及太重要了,不能单由科普作家来担当 / 卞毓麟...................................  282

      “科学宣传”六议 / 卞毓麟.....................................................................................291

      “科普追求”十章 / 卞毓麟.....................................................................................301

      期待我国的“元科普”力作 / 卞毓麟.....................................................................316


在科普之路上前行(代后记) / 周忠和.........................................................................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