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书城!

科技节简史——以联盟促进上海科技节发展的研究

  • ISBN:978-7-5428-6979-1/N·1056
  • 著译者:金莺莲 胡 芳 李晓彤 王小明 著
  • 出版时间:2019年6月
  • 定价¥40.00
  • 印次
  • 版次
  • 装帧
  • 开本/字数:16开
  • 视频资料下载

序:


      城市是人们见面交流的平台,是文化的象征,而科技节是人类城市科技文化的一张名片。30年前,英国最具创新力与分享意识的科技工作者们,面向公众展示了自己的科技成果,激发公众对科学的兴趣与理解,爱丁堡国际科学节由此诞生。随着科技对社会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各个国家对国民科学素养的重视也日益增长,科技节在全球范围由此兴盛起来。而今,作为我国的第一个由政府主办的科技节,上海科技节已有近30年历史。三十而立,上海科技节也在思考如何在“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更好地发挥其作用与价值。

      量与质并重,内与外兼修,上海科技节如何在规模不断扩大、国内影响力与日俱增的情况下突破瓶颈,进一步提升内涵,加强宣传,为观众提供最具时代感的科技盛宴,激发公众对科学的兴趣,将公众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传递到全世界?

      作为“海派文化的发祥地”,上海一直致力于求同存异,在海纳百川中绽放自己独一无二的魅力。我们研究的出发点是立足国内,放眼世界,溯本追源,在大量资料中探寻全球各地科技节兴盛背后的原因及其机制,结合实地考察以及与全球专家的在线交流,分析不同城市科技节运行成功的原因。

      什么样的科技节能吸引观众?如何在科技节之后持续激发观众对科学的兴趣?如何通过国际合作发挥科技节的辐射作用?合作什么,合作方式有哪些?这是我们撰写本书想要解答的问题。通过研究我们发现:科技节既是科学技术的展示舞台,全民参与的科学节日,又是科技文化碰撞的盛会,更是科学与艺术融合的佳作。合作与共享是当前大型科技节发展的一大趋势,但如何从区域合作走向国际合作?对此我们提出了不成熟的建议。

      除了科技节自身的兴起、发展与昌盛,我们还关注了各科技节间交流的一大趋势——以联盟促发展。我们发现在国际性科普组织发展日趋成熟的今天,各个组织都在思考如何进一步实现以联盟促进科学知识的传播,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我们还发现,全球各地知名的科技节之所以能取得其现在的影响力(如欧洲科普活动协会那样的科技节联盟成员遍布全球),是因为其本身的实力与发展过程中的天时、地利与人和。因此,本书要传达的一个重要信息是:上海科技节的发展要立足自身品质的发展,而科技节联盟的成立与发展则需重视社会力量与国际友好科技节的共同参与,举办科技节的城市通过联盟实现资源共建共享以促进全球科技节的共同进步。

      作为本书所依托课题《科技节国际联盟的组建机制、运行模式与管理体制研究》的负责人,我主要组织课题的立项,制定课题研究计划,设定与把控课题的研究方向、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审定研究结论与成果。我们的团队还有一批充满活力且勇于奋斗的年轻人,他们由一群具有扎实研究功底的博士与硕士组成,他们承担和参与过众多研究项目,策划过上海科技节的重要活动,与国外知名科技节的组织者进行过面对面的深入交流,在科学传播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整个工作中处处都有他们智慧的体现,他们对理论有着深入、全面的理解,能用独特的视角分析文献资料与收集到的实证数据,从众多案例中梳理出特征与规律,并结合上海的实际,找到上海科技节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组建科技节国际联盟的可行性路径与运行机制。与他们一起工作,我看到了这批年轻人通过项目工作的快速成长,也为他们在工作中不计个人得失、潜心奋斗的精神所感动。我们共同的目标是希望我们的工作能为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与科技文化的国际传播贡献一份力量!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科技节简史——以联盟促进上海科技节发展的研究》终于与各位读者见面了,在此作序,纪念本书作者在此过程中付出的艰辛,感谢各方同仁给予的支持。

      在搜集全球科技节及科普组织信息时,我们尽量做到全面;在分析某一个科技节发展过程中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时,我们也尽量做到客观、严谨,以保证本书呈现内容的科学性。但由于作者专业知识与能力有限,书中难免出现疏漏或错误,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后记:


      2017年上海科技节突破性地设立了常设运营机构,上线了官网,并对科技节活动进行了全面的改进升级,使得这一年的参与人数达到了550万余人的历史新高。上海科技节取得的成就令人欣喜,但科技节的主办方并未满足于此,而是进一步思考如何在此基础上更上一个台阶,使上海科技节成为与上海旅游节、上海国际电影节和上海国际艺术节一样广为人知的城市品牌活动。同年8月,上海科技馆馆长王小明教授牵头组织申报了《科技节国际联盟的组建机制、运行模式与管理体制研究》软课题,目的是从学理上认识科技节发展的历史与趋势,了解组建国际性科技节联盟的可行性,从而对科技节未来的发展提供建议。令人欣慰的是,该课题获得了上海市科委的资助,本书也缘起于此。

      一个国家科技节的数量与繁荣程度与这个国家经济、科技的发展,民众科学素养有关,但一个城市科技节的成功与否则主要取决于两点:一是科技节自身的内涵,二是科技节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我们的研究立足这两点,分析全球科技节兴起与发展的规律,以及国际科普组织的发展趋势,并基于此提出了上海科技节未来发展的初步想法。

      在历时两年的研究过程中,我们获得了来自各方的帮助与支持,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感谢上海市科委对课题的关心、支持与信任,正是得益于科委课题的资助,本书才有机会与大家见面。

      感谢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理事长程东红、中国科学技术馆副馆长欧建成、原上海市科协党组书记杨建荣、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副所长李万、上海科技会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亮。他们在本书成稿与项目结题评审中给予我们中肯而宝贵的意见。

      感谢上海科学发展与传播研究中心余智雯、实习生孙幸岩在研究过程中所做的贡献。

      本书的成功特别感谢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侯慧菊编辑的认真编辑与校对。

      最后感谢家人对我们工作的理解,我们曾花费大量业余时间不断地查阅资料,不断地修改稿件,牺牲了与家人的团聚时光。正是有了你们的支持,本书才得以顺利面世。


绪论


第一部分  全球科技节概览 / 001

   第1章  全球科技节的兴起与发展 / 002

        1.1 科技节的定义 / 002

        1.2 全球科技节的兴起 / 004

        1.3 全球综合性科技节的现状 / 009

        1.4 全球主题性科技节的现状 / 015

        1.5 全球科技节的发展 / 017

   第2章  全球科技节发展案例 / 021

        2.1 综合性科技节:管理与活动标准化的爱丁堡国际科学节 / 021

        2.2 综合性科技节:品牌国际化的纽约世界科学节 / 029

        2.3 综合性科技节:衍生项目丰富的南非科学节 / 034

        2.4 三大综合性科技节情况小结 / 036

        2.5 全球主题性科技节的组织与发展实例 / 039

        2.6 全球科技节的对外发展策略 / 043

   第3章  新形势下中国科技节对外发展的战略思考:以上海科技节为例 / 045

        3.1 中国科技节现状 / 046

        3.2 案例:上海科技节发展现状 / 048

        3.3 立足自身品质提升,吸引社会力量参与 / 051

        3.4 拓展国际交流合作渠道 / 055


第二部分  国际科普组织发展透视 / 059

   第4章  国际科普组织的兴起与发展 / 060

        4.1 兴起原因 / 060

        4.2 影响力与发展趋势 / 061

        4.3 对我国建立专题性国际科普组织的启示 / 063

   第5章  专题性科技节联盟案例 / 065

        5.1 区域性科技节联盟:欧洲科普活动协会 / 065

        5.2 全国性科技节联盟:美国科学节联盟 / 069

        5.3 全国性科技节联盟:英国科学节网络 / 073

        5.4 EUSEA、SFA和UKSFN的发展分析 / 075

        5.5 小结 / 080


第三部分  上海组织科技节联盟的可行路径 / 082

   第6章   筹建科技节国际联盟的可行性分析 / 082

        6.1 上海科技节筹办国际联盟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 / 083

        6.2 SWOT要素的交叉分析 / 086

        6.3 上海科技节筹办国际联盟的战略分析 / 087

   第7章  上海组建科技节国际联盟的战略规划 / 090

        7.1 思路选择 / 090

        7.2 愿景 / 092

        7.3 近期目标(近三年) / 092

        7.4 中远期目标 / 096


结语 / 097

后记 / 099

图录 / 101

表录 / 102

参考文献 / 103

附录一 全球综合性科技节一览 / 107

附录二 全球知名科技节扫描 / 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