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书城!

中医特色医养结合出版工程 中医芳香植物疗法

  • ISBN:978-7-5428-7593-8/R·478
  • 著译者:主编 沈潇 郑晓红 唐靖一 总顾问[英]朱莉·福斯特(Julie Foster) 副主编 文小平 祝晓雯 编委 谢雨青 赵琛 赵庆 沈健 许家佗 胡东裴 劳健婷 任翔 杨俊杰 李凌云 张梦珊 崔骥 崔龙涛 杨秋红 王佳丽 蓝玉 张孝文 袁颖 郑贤辉 宗梦瑶 徐荫荫
  • 出版时间:2021年12月
  • 定价¥298.00
  • 印次
  • 版次
  • 装帧
  • 开本/字数:16开
  • 视频资料下载

总序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我国已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上海作为发达地区的代表,正在逐步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群往往患有慢性疾病,存在一定程度的生理机能退化,加上家庭照护功能的弱化,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康复护理的需求亟须通过

社会化养老服务供给方式得到满足。为此,养老事业成了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

“医养结合”是指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相结合,实现社会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其中,“医”包括医疗康复保健服务,具体有医疗服务、健康咨询、健康检查、疾病诊治和护理服务、康复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务等;“养”包括生活照护服务、精神心理服务、文化活动服

务。利用“医养结合”的发展模式,集医疗、康复、养生、养老等为一体,把老年人健康医疗服务放在首要位置,发展养老机构和医院的功能相结合,生活照料和康复关怀融为一体的

新型养老服务模式。

中医学主张“上工治未病”,倡导健康养生防病于未患,擅长慢病调理,在“医养结合”领域具有其独特的优越性,受到社会和政府的普遍关注。上海中医药大学自2015年起承担了上海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中医特色医养结合示范项

目,充分发扬中医“治未病”理念在慢病调理与健康管理中的优势,将“保健医学(培本固原)—预防医学(未病先防)—临床医学(既病防变)—康复医学(瘥后防复)”与养老服务全面融合,充分挖掘中医治未病的技术方法和产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对机构养老和

居家养老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员的全程式医养服务。

我们调研了本市109家医养结合机构的服务现状以及6915名老人和家庭照护者对于医养结合的需求,制定了以“预防—医疗—康复—养老—护理为一体”的大健康系统管理为指导,融合医疗、护理、康复、营养、管理等领域的知识与技术的中医医养结合服务流程

与技术规范。在全市范围内建立了30多家中医医养结合示范基地,运用“互联网+”的服务理念,以老年人中医服务健康数据为基础,建立起了医养管理者、研究者的精细化管理平台。完成了专升本、继续教育、岗位培训在内的多层次的中医医养结合人才培训。融合

中国传统保健功法与日本成熟的运动康复训练法,研制并试点“中国老年人综合训练法”;总结中医古籍及临床上常用的养生食疗方案,结合体质辨识与现代中药药理学,研制具有功能性食品特色的中医药适老养生茶饮。依托中医医养结合示范基地与上海中医药大学

志愿者服务团队,全面开展中医医养结合服务,服务受众超过20 000人次,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教育频道等主流媒体多次采访录制节目,社会反响良好,具有很高的美誉度与显示度。首创了以“基础医学—循证医学—转化医学—实践医学”为主链,融“医—护—

康—养”为一体的老年人健康数据、中医远程医疗服务、适老科技产品之间联结互动的产学研创新机制。以上体系创新得到了法国、日本、美国医疗与养老领域同行的关注,召开了两届中法医养结合高峰论坛;通过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拓展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海

外中医中心的服务内涵。

根据研究成果我们编著了《中医特色医养结合出版工程》系列图书,弥补了国内在医养结合领域专业论著上的空缺,切合了全社会对于养老服务中自我保健、服务开展以及人员培训的需求,相信这项出版工程必将引领我国养老事业的发展。


第一篇中医芳香疗法定义及发展历史1

第一章中医芳香疗法的定义3

第二章中医芳香疗法的发展历史4

第一节中医理论体系发展历史4

第二节芳香疗法的发展历史7

第三节中医学与芳香疗法学的历史融合及发展18

第二篇中医基础理论25

第一章中医基础理论导论27

第一节中医学的学科性质与属性27

第二节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28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31

第一节阴阳学说31

第二节五行学说36

第三章藏象41

第一节五脏41

第二节六腑51

第三节脏腑之间的关系54

中医芳香植物疗法

第四章气血津液60

第一节气60

第二节血64

第三节津液65

第四节气血津液的关系67

第五章经络69

第一节经络概述69

第二节十二经脉71

第三节奇经八脉82

第四节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88

第六章发病89

第一节发病的概念89

第二节发病机制89

第七章病因92

第一节外感病因92

第二节内伤病因97

第三节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101

第四节其他病因104

第三篇中医芳香疗法科学基础107

第一章芳香疗法的嗅觉科学基础109

第二章芳香化学113

第一节芳香化学基础113

第二节芳香化学分类114

第三章芳香植物代谢128

第四篇中医芳香疗法植物学131

第一章中药学基础133

第一节中药的起源及发展概况133

第二节植物中药的采集135

第三节植物中药的性能、归经、毒性136

第四节中药配伍理论138

第五节植物中药禁忌140

第二章芳香植物学141

第一节植物学141

第二节植物的分类143

第三章芳疗植物分类与命名144

第一节分类系统的发展史144

第二节林奈分类的双名制146

第四章芳疗植物形态学147

第一节松、柏科(针叶树) 147

第二节橄榄科148

第三节樟科149

第四节桃金娘科150

第五节菊科151

第六节唇形科152

第七节伞形科153

第八节禾本科154

第九节姜科155

第十节芸香科156

第五章芳香植物种植158

第一节影响植物生长的要素158

第二节种植类型158

第五篇中医芳香疗法药理学和安全应用161

第一章芳香疗法安全应用163

第一节精油的安全性163

第二节芳香疗法毒理学165

第三节芳香疗法禁忌167

第四节危险标识和安全说明169

第五节危险标志177

目 录 3

第二章掺假、品控和储存178

第一节质量控制和安全相关定义178

第二节精油、植物油造假工艺180

第三节精油品质181

第四节掺假的危害182

第五节品质保证和检测182

第六篇中医芳香疗法精油187

第一章芳香疗法精油的采集工艺189

第一节精油和原精189

第二节萃取方法189

第二章芳香疗法药理学194

第一节精油的运用194

第二节芳香分子的吸收194

第三节使用方法196

第三章储存、安全和操作指南202

第一节购买精油202

第二节储存和保质期202

第三节精油的化学成分及变质203

第四节濒危物种206

第四章常见精油208

第一节松、柏科208

第二节橄榄科211

第三节樟科215

第四节桃金娘科221

第五节菊科226

第六节唇形科235

第七节伞形科249

第八节禾本科258

第九节姜科261

第十节芸香科264

第十一节其他常见精油269

第七篇中医芳香疗法植物油295

第一章绪论297

第二章植物油的有效组成成分298

第一节脂肪酸298

第二节脂肪伴随物300

第三节顺式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300

第四节精炼植物油和未精炼植物油301

第三章植物油的萃取方式302

第一节冷压法302

第二节浸泡法304

第三节溶剂萃取法304

第四章植物油的功效及其使用方法305

第一节植物油的功效305

第二节植物油的使用方法306

第三节植物油的储存方法306

第五章芳香疗法中常用的植物油307

第八篇中医芳香疗法纯露317

第一章绪论319

第二章萃取321

第一节纯露的品质322

第二节人造纯露322

第三节纯露和精油的区别322

第三章纯露的应用324

第一节纯露与花草茶324

第二节纯露的安全使用324

第三节纯露的保质期325

第四节纯露的保存326

第四章纯露介绍327

第一节常用纯露327

第二节其他纯露335

第九篇中医芳香疗法诊断学337

第一章绪论339

第一节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339

第二节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340

第二章四诊342

第一节望诊342

第二节闻诊350

第三节问诊353

第四节切诊362

第三章八纲辨证373

第一节表里373

第二节寒热374

第三节虚实377

第四节阴阳378

第四章病因辨证380

第一节六淫、疫疠证候380

第二节情志致病382

第三节饮食、劳逸和外伤证候382

第五章气血津液辨证384

第一节气病辨证384

第二节血病辨证385

第三节气血同病辨证和津液病辨证386

第六章脏腑辨证388

第一节肝与胆病辨证388

第二节心与小肠病辨证390

第三节脾与胃病辨证392

第四节肺与大肠病辨证394

第五节肾与膀胱病辨证396

第六节脏腑兼病辨证398

第七章经络辨证401

第一节十二经脉病证401

第二节奇经八脉病证404

第八章六经辨证406

第一节六经病证的分类406

第二节六经病的传变409

第九章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410

第一节卫气营血证候分类410

第二节三焦病证的分类411

第十篇中医芳香疗法腧穴学413

第一章腧穴概述415

第一节腧穴的分类和特定穴416

第二节常用取穴方法418

第二章穴位定位及用法420

第一节上肢常用穴位420

第二节下肢常用穴位430

第三节头部常用穴位442

第四节胸腹部常用穴位449

第五节背部常用穴位454

第十一篇中医芳香疗法适宜技术463

第一章刮痧465

第二章走罐468

第三章膏摩471

第四章薰洗474

第十二篇中医芳香疗法临床诊疗477

第一章中医芳香疗法内科479

第一节感冒479

第二节咳嗽483

第三节头痛487

第四节偏头风492

第五节胸痹心悸494

第六节不寐497

第七节喘证501

第八节泄泻506

第九节便秘510

第十节消渴515

第十一节眩晕518

第十二节卒中522

第十三节水肿526

第十四节淋证530

第十五节腰痛534

第十六节虚劳537

第十七节痹证544

第十八节风疹和瘙痒548

第十九节伤暑549

第二十节吐酸病551

第二十一节痛风552

第二章中医芳香疗法儿科556

第一节乳蛾病556

第二节呕吐558

第三节疳病积滞561

第四节淹尻疮565

第五节痘疮566

第六节奶癣567

第七节肺炎喘嗽569

第八节小儿泄泻573

第九节五迟五软577

第十节遗尿579

第十一节夜啼582

第十二节汗证584

第十三节注意力缺陷多动症587

第十四节多发性抽搐症590

第三章中医芳香疗法妇科593

第一节月经前后诸症593

第二节石瘕606

第三节痛经609

第四节闭经612

第五节带下616

第六节腹痛619

第七节绝经前后诸证623

第八节不孕症625

第九节崩漏628

第十节孕期反应、孕期照料和产后保养631

第四章中医芳香疗法皮肤科638

第一节蚊虫叮咬和虫咬皮炎638

第二节带状疱疹639

第三节多形性红斑641

第四节粉刺644

第五节药毒(膏药风) 646

第六节瘾疹和风疹647

第七节湿疮650

第八节银屑病653

第九节足癣655

第十节面游风656

第五章中医芳香疗法耳鼻咽喉口腔科659

第一节鼻渊659

第二节鼻鼽661

第三节耳疮663

第四节口疮664

第五节针眼666

第六章中医芳香疗法骨伤科669

第一节落枕669

第二节腕管综合征670

第三节肱骨外上髁炎671

第四节退行性关节炎673

第五节类风湿关节炎675

第六节肩周炎678

第七节扭挫伤679

第八节肌肉酸痛681

第九节抽筋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