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交媒体空前发达的今天,微信朋友圈里转发文章最多的可能就是健康养生类资讯了,而最让人不放心的却也是这些消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近几年举办的“科普中国”十大“科学”流言终结榜上,几乎清一色的都是健康方面的谣言。究其原因,一方面公众对各种健康、养生、医疗信息的需求日益增长;但另一方面,人们并不知道应该如何做,也缺乏获得关于健康、养生资讯,以及医疗资源分布和求诊知识的权威渠道。那么,作为专业的医疗和科学工作者,我们在为病患进行临床诊治以外,还可以做些什么?由此,我们萌生了探索医学传播学的想法。
其实,很久以前,身边就有很多医务人员在自发地撰写一些有关医学科普的文章,多数凭的是自己的兴趣爱好,没有形成体系,也不一定能长期坚持。与此同时,一些毫无医学背景的人士,通过网络搜索资料也开始写医学科普文章。如何能确保这些文章的质量以及医学传播内容的可靠性,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健康是民生,普通百姓对于个人与家庭的健康问题都非常关心,然而,他们获取医学知识的渠道却非常有限。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各种自媒体、新媒体层出不穷,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医学知识的主要平台,有些平台为了提高点击量,用各种骇人听闻的标题引发人们的焦虑情绪来牟利,更有甚者因商业利益而主动传播谣言,造成了医学科普市场空前繁荣却乱象丛生的现状。因此,医学科普亟须规范,而医学传播科学体系的建立恰恰可以解决此间的问题,让更多的专业医务人员来研究、创作、甄别、传播,从而限制“伪科学”“标题党”的出现,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推动健康中国建设。与原有的健康传播学相比,我们倡导的由专业医务人员主导的医学传播学无疑有其独特的地位与优势。
在这本著作里,我们解读了医学传播学的理论模型,并逐一厘清其与医学科普、健康传播、一般科学传播的关系与不同,并从医学实践的角度出发,运用众多实例来说明医学传播在现实中的应用方式及意义。应该说,这本著作的完成是赋予全新学术内核的医学传播学学科建设的关键一步。
当然,医学传播学现在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是伴随着人民健康的需要以及健康中国的需要,我们相信医学传播学必将逐渐兴起,成为一门热门学科。目前,医学传播学已经正式列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选修课,未来希望会有越来越多的医学院校开设类似的课程,在医学生中建立医学传播的理念,培养医学传播的人才,为广大人民群众传递正确的医学知识,并最终实现降低疾病的整体发病率与死亡率、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的目标。
本著作中的研究工作获得了以下相关基金的大力支持:
1.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 医学传播资源的整合优化对医患关系影响路径研究(项目编号18ZDA088)。
2.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基于HCP理论的卫生资源配置区域差异化影响路径实证研究(项目编号18BGL242)。
3. 国家卫健委宣传司项目:“医学科普素材收集及原创作品制作”健康科普委托项目。
4. 上海市教委课题: 高校健康科普教育模式探索与效果评价: 基于“达医晓护”的实证研究(项目编号A1802)。
5. 上海市育委卫生工作委员会课题: 以“达医晓护”科普品牌牵头的中国医学传播智库建设研究。
最后,感谢为设立医学传播学选修课作出开创性贡献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马骏院长和医学院学指委副秘书长周栋。同时,要感谢为我们这本书稿提供内容的赵文穗、江燕、庄建林、夏乐敏等专家。衷心感谢钱旭红院士欣然为本书作序。特别感谢庄辉和褚君浩两位院士对本书的大力推荐,使本书的出版获得了国家出版基金的项目资助。这对我们是极大的支持和鼓励。
第一部分概论 / 1
第一章医学传播的定义及特点 / 3
第一节医学传播的定义 / 4
第二节医学传播与医学科普的关系 / 11
第三节医学传播与健康传播的关系 / 14
第四节医学传播的特点 / 17
第二章医学传播的基本模型 / 20
第一节科学传播模型 / 20
第二节医学传播模型 / 29
第三节医学传播与医学研究的关系 / 33
第四节案例分析 / 35
第二部分医患交流——诊室里的医学传播 / 39
第三章医患人际传播基本模式及特点 / 41
第一节医学模式 / 41
第二节医患关系模式 / 49
第三节医患人际传播过程及特点 / 53
第四章医患交流的原则及技巧 / 59
第一节医患交流的原则 / 59
第二节医生与患者交流的技巧 / 66
第三节护士与患者交流的技巧 / 72
第四节医技人员与患者交流的技巧 / 74
第五章新时期医患交流的挑战与应对 / 77
第一节医患交流的现状、挑战及应对 / 77
第二节“互联网医生”现象及应对 / 86
第三节“奶奶医生”现象及应对 / 89
第三部分针对特定人群的医学传播 / 93
第六章健康教育、健康促进与健康管理 / 95
第一节健康教育、健康促进与健康管理 / 95
第二节健康行为模式 / 102
第七章健康教育、健康促进与健康管理流程 / 113
第一节需求评估 / 115
第二节健康教育与促进计划的执行 / 118
第三节效果评价 / 119
第四节健康管理的流程 / 124
第八章针对特定人群的医学传播案例——以骨质疏松症为例 / 136
第一节骨质疏松症的影响因素 / 136
第二节生活习惯方面 / 137
第三节行为干预方面 / 139
第四节总结与讨论 / 141
第四部分面对普通公众的医学传播 / 143
第九章面对普通公众的医学传播理论 / 145
第一节普通公众的医学科普需求与现状 / 145
第二节针对普通公众的医学传播模式 / 147
第三节针对普通公众的医学传播三个层次 / 149
第十章医务人员的科普原则与技能 / 155
第一节医务人员的科普原则 / 155
第二节如何撰写医学科普文章 / 159
第三节如何与传统媒体打交道 / 160
第四节如何控制疫情舆情 / 162
第五节如何选择传播内容 / 163
第五部分实践探索 / 165
第十一章以“达医晓护”医学传播智库为例的医学传播实践 / 167
第一节“达医晓护”医学传播智库建设情况 / 167
第二节传播情况与社会评价 / 171
第三节“达医晓护”的发展历史 / 171
第四节经验总结 / 173
第十二章不同情境下的医学传播实践 / 175
第一节诊室传播案例 / 175
第二节社区及公众场合传播案例 / 176
第三节工作场所的医学传播 / 180
第十三章创新型的医学传播探索 / 183
第一节新媒体和自媒体医学传播 / 183
第二节医学科普相声 / 184
附录 / 189
附录一 创新模式下的健康传播方法与策略的探索和实践 / 191
附录二 校园传染病科普宣传的思考与实践
——以《健康防护林》传染病科普平台探索实践为例 / 196
附录三 新时期医学科普创作的特点及对创作者的要求 / 202
附录四 “达医晓护”线上子刊(部分) / 207
附录五 医学科普文章集锦 / 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