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书城!

科技创新后备人才成长规律研究

  • ISBN:ISBN 978-7-5428-7841-0/G·4647
  • 著译者:胡卫平 辛兵 编著
  • 出版时间:2023年3月
  • 定价¥68.00
  • 印次
  • 版次
  • 装帧
  • 开本/字数:16开
  • 视频资料下载

编委会


顾问

王恩哥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

林崇德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资深教授

吴岳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术副校长,教育部基础教育物理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周忠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

武向平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理事长

郑泉水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钱学森班创办首席教授,深圳零一学院创办院长,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超滑技术研究所创办所长


名誉主编

孟庆海中国科协专职副主席、书记处书记


主任

辛兵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主任,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党委书记、常务副理事长,研究员

胡卫平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副主任

林利琴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张振威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副主任

王松光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副主任

朱立达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副主任


编委

施建农罗劲高云峰邱江张景焕任高季士治侯春旭曾筝

钱程杨沨任伟宏董操



前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科学的希望,引导他们更多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形成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科学家座谈会上深刻指出,“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为深入系统开展基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发展现状、发展规律、培养模式等研究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以下简称“中国科协”)于1988年成立青少年科技中心,全面传承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原青少年工作部开创的青少年科技教育事业,将1955年所创办“全国少年儿童科学技术和工艺作品展览”的模式发展成为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联合教育部将大科学家向青少年面授机宜的好做法发展成为中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又称“英才计划”),大力支持将华罗庚、苏步青等世界著名科学家于1978年发起的部分省(区、市)中学生数学竞赛发展成为全国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形成一系列包括发现、选拔、培养和评价等功能在内的优质的、有影响力的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品牌,组织了一批又一批出类拔萃的科学少年站上国际赛场的领奖台,见证了一批又一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投身世界科技强国建设,为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助力科技创新未来人才培养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经验。

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科学的理论支撑和对人才成长规律的准确把握。为了进一步总结实践经验,探索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成长和培养规律,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与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联手打造“科技创新后备人才成长规律协同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协同研究中心”),按照“小中心、大外围”的思路,吸引国内外一流青少年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研究机构和知名学者,为科技创新后备人才成长规律研究提供咨询和指导。协同研究中心将围绕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发展状况、成长规律、培养模式等方面,开展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建立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数据库和成长档案,并于2023年携手编辑出版《科技创新后备人才成长规律研究》,发布科技创新后备人才成长规律理论研究成果和我国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工作成果。今后还将随着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等战略的深入实施而推陈出新。

为进一步提升本书的科学性、权威性,更好地指导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培养工作,我们邀请王恩哥、林崇德、吴岳良、周忠和、武向平、郑泉水六位院士及专家担任编委会顾问,中国科协专职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孟庆海担任名誉主编,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以及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理论、实践专家组成编委会,承担具体内容的编写工作。

本书内容包括编者关于科技创新后备人才成长规律的理论研究和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近年来相关领域的课题研究成果。其中,第一到五章为理论研究,包括以胡卫平教授为主承担的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委托项目的成果,以及辛兵研究员提供的科技创新后备人才鉴别模式的研究成果。博士研究生李阳萍、王雪微、张睆、李欣颐、张心如、相硕琪、叶超群负责相关文献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第六章以中国科协的工作实践为基础,系统总结中国科协在科技创新后备人才选拔、培养方面形成的模式和取得的经验。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一流的科技教育研究机构与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合作取得的立足实践、接轨国际科技教育的研究成果为本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本书的成功出版是编委会全体顾问、主任、副主任、各位编委和协同研究中心全体研究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得到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大力支持。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的编辑们也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编者2023年3月


第一章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必备特征/1

第一节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特征的相关理论/1

第二节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特征的实证研究/8

第三节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特征的量化分析/22

第四节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特征的模型建构/26


第二章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鉴别和评估/31

第一节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测评工具/31

第二节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选拔方式/34

第三节科技创新后备人才鉴别和评估的系统设计/45


第三章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成长规律/60

第一节科技创新后备人才成长规律的基础理论/60

第二节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一般发展阶段/66

第三节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发展模型/75


第四章科技创新后备人才成长的影响机制/79

第一节影响科技创新后备人才成长的相关理论/79

第二节科技创新后备人才成长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82

第三节科技创新后备人才成长的影响机制/94


第五章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培养路径/101

第一节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的主要理论/101

第二节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的典型实践/111

第三节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培养路径/119第六章中国科协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和项目研究/135

第一节加强青少年科研诚信教育/136

第二节“英才计划”及其实施效果评估/153

第三节五学科竞赛及其实施效果评估/165

第四节国际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和典型项目研究/171


参考文献/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