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展至今已有30余年的历史。尽管相比境外起步晚了,但是发展得很快。回顾一下,1988年《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提出要进行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199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若干意见》,2002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又对其进行了修订和完善,2016年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宣部等22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此后国家又颁布了多份文件支持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工作,包括2023年4月教育部等17个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这些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视,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快速发展。
在这30余年的时间中,全国一大批心理学专业工作者全身心投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开创与发展中,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简称“教科院”)吴增强教授就是这支队伍中的一员。几十年来,他虚心向老一辈专家学习,扎根学校,深入心理健康教育第一线,与校长、心理教师、班主任及学生做朋友,进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在此基础上,他通过教科院联合各方面的力量,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个过程中,他担任了上海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协会理事长、首任上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心主任,成为国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知名专家。
吴增强教授的不少研究成果深受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欢迎。《班主任心理辅导实务》《青少年心理辅导:助人成长的艺术》等著作,将心理辅导的理论与实践案例紧密结合,既可学,又可用,成为广大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的“掌中宝”。这些著作出版已多年,至今还在不断再版、重印。他主编或撰写的《现代学校心理辅导》《学校心理辅导通论:原理·方法·实务》《学习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等已成为不少高校心理学专业的教科书。这是他为学校心理学的学科建设作出的重要贡献。
本书辑选自吴增强教授多年来的论文和研究报告,反映了30多年来他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探索历程。本书出版的意义在于:一是,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与发展历程;二是,作者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重要议题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可以为广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拓宽思路、提供借鉴。
本书不是简单的论文汇编,它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主题系统构架而成,具体包括: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模式、学生心智成长与辅导、学习困难学生研究与辅导、课堂心理辅导、班主任心理辅导、生命教育等主题。
学生的心理发展和环境变化是密不可分的。作者在探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模式和学生心智成长与辅导时,特别关注社会环境的变化。在新媒体时代,学生面对的外部环境变得更加多元、丰富和复杂,各种信息扑面而来,他们的视野和知识疆界早已越过了校园的围墙。教育工作者需要更多地倾听学生的声音,只有走进学生的内心,才能真正帮助学生走向成熟。
尽管学校心理辅导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源自欧美,但是如何更好地“为我所用”,需要本土的实践与创新。作者提出的发展性心理辅导实践模式,就是这方面优秀的案例。
吴增强教授是我的学生,他在上海师范大学物理系求学期间,勤奋好学、刻苦钻研,是一位好学生。1982年毕业分配到上海市第二幼儿师范学校工作。1987—1989年,他因工作需要(当时的他已任副校长),同时也为了满足自己深入学习的愿望,进入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管理系进修(第二学位)。在进修期间,他以极大的学习热情,钻研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类课程,当时他与我多次交流学习体会。他告诉我,上海师范大学燕国材教授、李伯黍教授的课富有启发性,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也是他随后转型至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重要因素。我们的这种交流一直持续至今。我非常赞赏他从物理教师转为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者,虽然这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勤奋。30多年来,他用自己的行动和成果表明没有辜负自己对教育理想的执着与追求。
我很高兴为本书写序:一是因为本书有内涵、有价值,值得推荐;二是吴增强教授的成功经历启迪我们——事业发展可成就人的成长,人的成长又进一步推动事业的发展。
张民生
(国家教育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原副主任)
2023年7月
前 言
我从事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与辅导已有30多年,回顾这30多年的历程,我亲身经历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从兴起到蓬勃发展的过程。1989年,我调入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简称“教科所”,即现在的教科院),此前我在上海市第二幼儿师范学校教了几年物理,当了几年副校长。这30多年,我完成了从一个普通教师和教育行政干部向教育科研工作者、学校心理工作者的转型,这是我生命历程中最有意义的一段旅程。
早在1987年至1989年,我在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管理系进修时,就对心理学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当时燕国材教授、李伯黍教授的课令我印象深刻,并且富有启发性。燕先生鼓励我们要有自己的学术观点,不能人云亦云。他主张“标新立异,自圆其说”。我常常将这八个字作为激励自己勤于思考、学术创新的座右铭。李先生教导我们学术研究要严谨科学,不能拍脑袋,说话要有实证依据。其间,另一位带领我走进教育研究领域的是柴崇茵教授,她时任教育管理系副主任,分管教学工作,也是我学位论文的指导老师,柴老师的“教育科研方法”和“教学论”课程讲得很精彩,她退休后就推荐并指导我承担这两门课的教学任务。她对我来说是严师又是慈母,几十年来一直关心我的学术成长,令我终生难忘。
进了教科所,我在普及指导室主任陈泽庚老师的帮助下,在半年时间里对全市的中小学教育科学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此后我主动要求到教育心理室,并有幸参加了钱在森所长主持的“初中学习困难学生教育的研究”课题。我们在虹口区的一所薄弱初中——飞虹中学开展了为期四年的实践研究。在这个课题里我主要承担了学习困难学生心理辅导的探索,我们跟踪了12名学生,取得了一些成效和科研成果*。
1995年,我接替张声远老师担任上海市教科所教育心理室主任、上海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协会理事长,第一个独立承担的课题就是“现代学校心理辅导模式”,其研究宗旨是如何将心理辅导这个“舶来品”本土化、体系化,指导广大中小学科学、持久、健康地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促进广大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现代学校心理辅导模式”课题先后被列为上海教育科研重点课题和全国教育科研规划“九五”重点课题。能确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这个研究方向,我要感谢钱在森所长、李洪曾所长、张声远老师、段惠芬老师和胡兴宏老师。在飞虹中学实验期间,老钱不止一次和我说,学校心理辅导将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一个重要方向,当时他还给我看了香港中文大学林孟平教授撰写的《辅导与心理治疗》。李洪曾所长在我接任教育心理室主任时,就建议我做学校心理辅导的课题研究。如果说钱、李两位所长帮助我选定了学校心理辅导的研究方向,那么张声远老师则是引领我走进学校心理辅导领域的导师。张声远老师曾经担任静安区教育学院院长,也是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管理系的兼职教授。我在上师大教管系进修期间,他给我们上学校卫生学,但主要是讲学校心理辅导。1986年他辞去静安区教育学院院长,来到上海市教科所任教育心理室主任。从那时候起,他就开始进行中学生心理辅导的研究。因此,他是国内从事中小学心理辅导研究的先行者。我对学校心理辅导的理解和理念很多是来自张老师。段蕙芬老师原是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的研究人员、曹日昌副所长的助手。段老师对我的专业发展关怀有加。1994年,段老师承担联合国教科文项目“中国教育心理学发展概况”。因项目研究需要,段老师带我到北京走访了中国科学院心理所荆其诚教授、刘静和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冯忠良教授等心理学界大家。聆听各位前辈对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叙说,使我受益匪浅。胡兴宏老师当时是“学习困难学生教育”课题组的副组长,也是教科所的元老,有丰富的教育科研经验。课题组第一年的“学习困难学生特点成因”调查研究,就是在他的主持下进行的。这也是我在教科所承担的第一个调查研究项目,缺少经验。兴宏老师像老大哥一样耐心、细致地帮助我们每一位项目组成员,使得这项调查研究顺利完成,并且出版了我参加撰写的第一本书《学习困难学生特点成因的研究》。上述各位前辈和同事的指引和帮助,为我此后的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现在回想起来,历历在目。
本书汇集了我30多年来在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学校心理辅导领域公开发表的近50篇论文和研究报告,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模式、学生心智成长与辅导、学习困难学生研究与辅导、课堂心理辅导、班主任心理辅导、生命教育、医教协同心理服务、教师心理健康和专业成长等方面,反映了我和我的团队30多年实践探索的历程,也从一个侧面展现国内,特别是上海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
本书共分八章,各章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模式”,主要探讨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主要内容、实施途径和支持保障等,并且结合笔者多年的实践探索,提出了发展性心理辅导实践模式。这是笔者30多年来思考和实践得最多的领域。
第二章“学生心智成长与辅导”,主要从儿童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学习心理、青春期性心理发展、人际交往和危机预防等方面,探讨其发展特点和辅导策略。
第三章“学习困难学生研究与辅导”,展现了笔者前期重点探究的领域,内容包含两大部分:一是对学习困难学生特点的研究;二是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辅导实践。
第四章“课堂心理辅导”,主要探讨了课堂心理辅导的价值和主要任务。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心态、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能减少学生的心理困惑,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第五章“班主任心理辅导”,主要探讨了班主任心理辅导的定位和主要任务。班主任是学生成长的导师:一是帮助学生解决其成长的困惑;二是通过开展班级心理辅导活动(又称班级心理主题班会),增加班集体的凝聚力,形成积极的班级风气和文化。
第六章“生命教育”,结合笔者参与《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制定和实施推进的实践,主要探讨了生命教育的历史发展轨迹、生命教育的目标、主要内容和实施途径。
第七章“医教协同心理服务”,结合笔者近10年来在推进“医教协同”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的实践,主要探讨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医教协同”的机制、形式和内容等。
第八章“教师心理健康和专业成长”,论述了教师心理健康问题,重点结合笔者带教名师工作室的经验,探讨了心理教师的专业成长。
30多年的探索历程,弹指一挥间,有成功也有挫折,有快乐也有苦恼,但这段时光是充实的、幸福的,没有虚度年华。30多年来,我的成长离不开前辈、师长和同事们的关怀和帮助。感谢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简称“市教委”)原副主任张民生、夏秀蓉老领导对我研究工作的长期的支持。张民生教授不仅是市教委老领导,也是我的大学老师,40多年的师生交往中,经常得到他的谆谆教导。他还欣然为本书作序,以鼓励我的学术探索。感谢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对我们上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支持,以及对我工作的肯定和鼓励。当然更要感谢30多年来,我们团队的沈之菲、冯永熙、姚鑫山、程华山、蒋薇美、袁胜芳、杨佐廷、李正云、马珍珍、王枫、王婷婷、杨彦平、王洪明、张建国、朱仲敏等老师,以及我工作室的伙伴们。感谢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凌玲对本书出版的支持。感谢编辑张蕊,她的专业、细心和耐心,让本书增色许多。
因为本书辑选的文章跨度30年,有不少观点可能不合时宜,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吴增强
2023年3月于上海
第一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模式 / 1
论现代学校心理辅导模式 / 5
中小学心理辅导的现状与问题 / 14
世纪之交的上海学校心理辅导 / 18
人文关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精神 / 25
以普及化促进专业化:论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思路 / 29
发展性心理辅导:培育学生现代人格的教育 / 33
发展性心理辅导模式浅论 / 41
第二章 学生心智成长与辅导 / 46
为了每一个学生心智健康成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内容解读 / 49
21世纪人的发展与学习辅导 / 54
论青少年自我意识问题辅导 / 60
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问题的辅导 / 70
论儿童青少年性别教育 / 73
解读青少年性心理 / 79
青少年自杀预防与干预 / 83
青少年偶像崇拜解读 / 90
解析青少年网络情结 / 96
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应对策略 / 100
第三章 学习困难学生研究与辅导 / 105
学业不良学生类型与特点的聚类分析 / 110
学习困难学生类型研究的新进展 / 119
学习困难学生认知加工的特点 / 124
初中学业不良学生习得性无能研究 / 128
不同学习等第学生家庭环境变量比较研究 / 133
美国学习困难儿童研究及其启示 / 141
学习困难学生发展的特点及学校教育的反思 / 147
试论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辅导 / 152
论学习困难学生的动机激发 / 158
论学习困难学生行为干预策略 / 164
飞虹中学实验回忆:我的学术起步 / 170
第四章 课堂心理辅导 / 174
课堂心理辅导:提升学生心理品质 / 177
论有效教学的心理学支持:信息加工学习论的启示 / 182
论课堂环境模式 / 187
论课堂心理环境的优化 / 195
第五章 班主任心理辅导 / 203
班主任心理辅导:学生心理健康的第一道防线 / 205
班级心理辅导中的若干问题初探 / 211
班级心理辅导:着眼于同辈群体资源的开发 / 215
怎样做个案辅导 / 219
第六章 生命教育 / 225
生命教育解读 / 228
生命教育的历史追寻及启示 / 233
上海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回望与前瞻 / 240
敬畏生命:生命教育实践的再思考 / 244
第七章 医教协同心理服务 / 248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综合干预的研究 / 251
基于学校的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综合干预 / 258
医教结合:美国波士顿地区学校心理服务系统考察 / 268
上海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医教协同之路:经验、挑战与展望 / 275
第八章 教师心理健康和专业成长 / 281
理性关注教师心理健康 / 284
论教师生涯中的心理发展 / 286
班主任压力分析与心理调适 / 291
优秀心理辅导教师专业成长的若干问题 / 303
道术兼修:促进心理教师走向成熟 / 307
附 录
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方向点滴谈——访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吴增强 / 312
¥ 20.00
¥ 98.00
¥ 58.00
¥ 198.00
¥ 60.00
¥ 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