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
基础教育的课程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规定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遵循和重要载体。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是高质量实施学校课程的必备条件和重要保障。
“上海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是上海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龙头”项目,发挥着引领、示范和支持作用。自2010年起,上海率先提出“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立足课程基本要素,以“项目”作为推进形式,集聚全市各方力量,合力攻坚课改难点和解决瓶颈问题,在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的同时服务全市课程教学改革。对上海而言,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并非个别学校独立解决课程问题的行动,而是以项目学校为点、以上海教育为面,系统解决课程改革共性问题的过程;对学校而言,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是以校长为核心,发挥学校团队整体合力,实现学校课程价值和目标的过程;对教师而言,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是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发挥自身专业影响力,内化课程改革理念、实现专业发展的过程。
十余年间,“上海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项目砥砺前行,已连续完成三轮项目研究,第四轮项目研究正在进行中,越来越多的区、越来越多的学校、越来越多的教师投入其中。该项目研究成果获得2013年上海市级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特等奖,2014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在全国产生了一定影响力。现在,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在上海中小学(幼儿园)的校(园)长心里,已不是必须执行的“指令要求”,而是有着文化自觉的“办学使命”。
本书作者张玉华老师是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综合教研员,主持推进初中学段“上海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项目研究。项目推进过程中,她将项目研究与“上海市中考改革背景下的初中教学研究”“上海市公办初中强校工程建设”等重点工作相整合,探索“让经验增值”“协同攻关案例研究”等跨校、跨区深度研修模式,推动区域、学校之间的教研合作与交流,培育、推广学校和教师的课程智慧,带动了一大批初中学校课程与教学质量的提升。其中,“旨在落实国家课程政策的学校课程规划编制与实施”“核心素养导向的跨学科主题学习”等项目研究成果,对于上海课程改革发挥了一定的引领作用。本书是她近十年来潜心研究、努力实践的成果,反映了她对学校课程领导力的理解和思考,也体现了她在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方面作出的实践和探索。
学校是教育变革的基本单元,真正的教育变革一定发生在学校内部。本书在学校层面讨论课程改革的发生和发展,服务国家课程方案的高质量实施,在以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为导向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本书兼顾理论与实践,尤其凸显对实践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书中所有经验都经过项目学校实践检验,很多策略与方法可以直接迁移和运用,相信对于区域、学校课程改革的推进能够提供借鉴和启发,这也是上海教研成果进一步扩大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教研工作是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我国特有的教育体制机制优势。教研员是一份特殊的职业,也是一个特别的群体。可以说,一名教研员就是一本书,展现了一个领域的研究历程;一名教研员也是一面旗帜,引领着一个学段的课程发展;一名教研员更是一支笔,描绘着国家课程改革的未来。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主任
王洋
2023年8月
前言
领导力,最简单的定义是“使人追随”,其本质是一种影响力,是动员组织成员共同应对复杂问题、实现组织目标之“道”。这个“道”包括坚持什么理念、采用什么策略、经历什么过程、培养什么能力、追求什么结果等,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因此也有人说“领导力是一种艺术”。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课程集中体现国家意志,承载国家教育理想,决定中华民族未来。学校课程是学校育人的核心载体,是学校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具体回答。课程改革背景下,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也是为了探寻如何引领、支持学校教师团队,共同完成课程改革任务,高质量实施国家课程方案,实现国家育人目标之“道”。简单而言,学校课程领导力旨在回答“如何动员学校教师及其他课程相关主体为实现课程目标而共同努力”的问题。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的课程改革来说,学校一级的课程实施都是成败之关键。以往国内外无数的课程改革经验已经告诉我们,仅仅依靠外力驱动,学校课程改革难以取得让人满意的效果。因此,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旨在追求学校内在整体性改变。相较于以往从局部突破的学校变革,课程领导力更强调学校课程的系统性改进,关注学校组织内部诸因素之间的联动;相较于以往侧重“成事”的学校变革,课程领导力更强调“成人”,教育的复杂性需要每一位教师都能发挥课程领导力;相较于以往由外而内的学校变革,课程领导力更强调从学校内在核心因素出发,注重从课程价值观念向学校课程文化的转化,催生来自学校自身的发展动力。
这是一本写给校长和其他所有关心学校课程改革的教育工作者的书。本书尝试回答“为何要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什么是学校课程领导力”“如何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等基本问题,旨在体现以下三个特征。
其一,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倡导一种行动理念。
面对课程改革“理念好,落地难”问题,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的第一要务是促进国家课改理念引领下的课程价值认同,将国家“倡导的课程改革理念”真正转化为教师日常“践行的课程教学理念”。通过专业影响的方式,激励每一个课程主体共同努力,达成学校课程目标,建设形成与之相匹配的课程文化。减小从国家理想课程到学生经验课程之间的“课程落差”,更好地实现国家育人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本书第一篇《行动缘起: 认识课程领导力》主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视角分析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阐释对于学校课程领导力的基本认识,建构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的“课程愿景课程制度课程文化”同心圆实践模型。最内层是课程愿景,是学校课程价值观的“应然”追求;中间层是课程制度,是学校课程价值观的“有形”体现;最外层是课程文化,是学校课程价值观的“实然”状态。“愿景制度文化”三者在课程实践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致力于促进学校课程主体在课程改革理念引领下的课程行动自觉,让课程改革切切实实地发生。
其二,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建构一条行动路径。
本书不仅追求对于“学校课程领导力”理论上的溯源和廓清,而且努力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搭建桥梁,提供一套有解读、有实例、有方法的行动路径和行动支架,转化理念为行动,赋予行动以方法。每章内容围绕主题,从“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三个方面逐一展开,呈现在读者面前的都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方法和策略,是从实践中凝练的经验和智慧。每章内容相对独立,读者可以按需选择阅读。
本书第二篇《行动框架: 从理念到实践》,基于第一篇提出的学校课程领导力提升“同心圆”实践模型,分别对应模型中的三个关键要素,以“凝聚价值追求的课程愿景”“促进政策落实的课程制度”“彰显经验共享的课程文化”为主题,进行诠释和说明,提供实践案例和行动逻辑。
在“同心圆”实践模型中,课程制度是最具象的抓手,它承载学校课程价值追求,引领和规范课程实践行为,带动学校课程扎实而有效地持续改进。本书第三篇《行动关键: 以课程制度为突破口》,从“学校课程规划一致性的提升与实践”“校本教学视导的设计与实施”“综合教研制度的建构与创新”三个视角出发,进行介绍和阐释,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策略。
其三,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呈现一幅行动图景。
本书所呈现的内容,是基于“上海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项目十余年的实践探索。自2010年起,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基于深化课程改革的需要,基于学校内涵发展的需要,基于校长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先后开展三轮“上海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全市228所幼儿园、中小学参与项目研究,第四轮项目研究也已于2023年初启动。本书第四篇《行动提质: 市区校三级联动》,从市、区、校三个层面分别呈现上海市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的行动图景,介绍了项目研究的推进历程、实践策略和研究成效,辅以相关案例,并加以分析和述评,以期让读者了解上海推进课程领导力项目研究的概貌,为区域、学校课程改革推动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书案例均来自项目学校。书中所呈现的经验成果萃取自所有项目学校的实践研究,但案例的选择并没有追求覆盖更多的项目学校,而是集中于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上海市风华初级中学等少数项目学校,主要是为了方便读者连贯阅读,并能进行多维互证,从而有更好的阅读感受。
实践是丰富的,项目成果和经验并不唯一,本书只是局部视角的呈现。领导力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我们也仅仅如盲人摸象般作了一些粗浅的探索。但是“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一路泥泞,却也一路芬芳。学校的发展,学生的成长,总是让人满怀感恩与喜悦。
虽然本书是基于集体项目的研究成果,但书中许多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囿于笔者的理论功底和研究能力,书中难免存在错误和不足,敬请读者提出宝贵意见。如果书中的一点实践和思考,能够成为大家在探索学校课程领导力道路上的一块小小的“垫脚石”,则倍感荣幸。
张玉华
2023年7月
第一篇行动缘起: 认识学校课程领导力/1
本篇导语/2
第一章学校课程领导力的时代意义/4
第一节国家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4
第二节学校课程发展的内在需求/15
第二章学校课程领导力的理论解读/22
第一节学校课程领导力的理论溯源/22
第二节学校课程领导力的多重解读/37
第三章学校课程领导力提升的实践模型/45
第一节学校课程领导力提升实践模型的建构依据/46
第二节学校课程领导力提升实践模型的要素结构/51第二篇行动框架: 从理念到实践/61
本篇导语/62
第四章“领”方向: 凝聚价值追求的课程愿景/64
第一节学校课程愿景的要素与特征/65
第二节学校课程愿景的形成与建构/71
第三节学校课程愿景的传播与践行/75第五章“导”过程: 促进政策落实的课程制度/87
第一节学校课程制度对于国家政策落实的价值意蕴/88
第二节保障国家政策落实的学校系列化课程制度/92
第三节促进国家政策落实的学校课程制度探索成效/106
第六章“力”提升: 彰显经验共享的课程文化/110
第一节经验共享课程文化的价值与意义/111
第二节经验共享课程文化的过程与策略/113
第三节经验共享课程文化的方法与成效/119第三篇行动关键: 以课程制度为突破口/123
本篇导语/124
第七章学校课程规划一致性的提升与实践/126
第一节提升学校课程规划一致性的主要理据/126
第二节提升学校课程规划一致性的实践框架/129
第三节提升学校课程规划一致性的行动策略/135
第八章校本教学视导的设计与实施/138
第一节校本教学视导的基本内涵/139
第二节校本教学视导的要素特征/140
第三节校本教学视导的实践成效/144
第九章综合教研制度的建构与创新/147
第一节综合教研的价值意义/148
第二节综合教研的制度创建/151
第三节综合教研的深度实施/156
第四篇行动提质: 市区校三级联动/161
本篇导语/162
第十章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的市级推进/164
第一节上海市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项目研究的历程/165
第二节上海市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项目研究的成效/175
第十一章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的区域策略/183
第一节区域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的实践样态/183
第二节区域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的行动方略/193
第十二章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的学校实践/197
第一节学校开展课程领导力项目研究的历程/197
第二节学校开展课程领导力项目研究的启示/211
后记/217
¥ 20.00
¥ 98.00
¥ 58.00
¥ 198.00
¥ 60.00
¥ 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