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译者的话
当今时代,技术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日常使用的智能设备,到改变社会运行模式的大型基础设施,技术对生活的影响无处不在。于是,人们开始认识到技术教育的重要性,以期通过教育培育具备技术素养(理解技术本质、掌握技术技能、具备技术与工程思维、形成日常技术管理能力)的公民,应对未来的技术世界。如何理解并开展有效的技术教学,也逐步成为技术教育中的重要课题。
基于此,我们决定引进《技术教学导论——基于教育哲学的视角(第二版)》,为当下的技术教学同仁们提供深入探讨该话题的引子。
本书的一大亮点是将教学与技术哲学紧密结合,从哲学的多个维度(如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深入剖析技术的本质、技术知识的特性、技术过程的结构,以及技术与人类的复杂关系。这种跨学科的研究视角,不仅为技术教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还拓宽了我们对技术教学理解的边界,让我们明确技术教学绝非仅仅是技能的传授,更是对学生思维方式、价值观以及对世界认知的全方位培养,为技术教育提供了关键的理论支撑和方向指引。
技术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人类创造人工世界的基本手段,也是人类财富的积累方式。回顾技术教育发展历程,其地位和方式不断演变。早期,技术教育侧重于实用技能的培训,以满足工业生产的基本需求。随着时代的进步,单纯的技能培养已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多元需求,技术教育所蕴含的创新设计、图样表达、工程思维、物化能力等要素呈现出独特的教育价值。在当今全球化和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技术教育面临着诸多新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新兴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技术等不断涌现,为技术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创新的教学手段;另一方面,技术发展带来的伦理、社会问题,如隐私保护、技术垄断、环境破坏,也对技术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在过去几十年间,技术哲学研究逐渐从边缘走向中心,吸引了众多学者共同探讨技术的本质,思考技术与自然、人类、社会之间的内在联系,试图揭示技术在不同语境下的存在方式和特征。例如,研究技术在推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以及技术发展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等问题。技术哲学研究还聚焦技术知识的形成、传播和应用机制,分析技术知识与科学知识的异同,探索如何更有效地获取和运用技术知识。
当技术教学面临的挑战与技术哲学研究碰撞出火花,你一定能从本书中感受到作者马克・德・弗里斯对技术教育的深刻洞察与独特见解。一方面,在全书架构上,作者从技术哲学视角阐述了技术人工物、技术知识、技术过程、技术与人类的关系、技术伦理与技术美学,引导读者全面了解技术本质问题;同时,在每一部分内容之后都给出了与该部分内容相关的极具价值的教与学建议,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在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价值观,使他们在未来能够理性运用技术为人类创造福祉。另一方面,在表现方式上,作者通过分析大量历史和现实案例,清晰展现出技术教育应如何与时俱进。例如,在探讨技术设计过程时,从最初对设计流程的简单规定,到后来对设计复杂性的深刻认识,以及对设计中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深入研究,这一系列的发展过程启示我们,技术教学需要不断革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和综合素养。
本书的翻译是一次充满挑战与收获的旅程。书中涉及众多专业术语和复杂的哲学概念,为了准确传达作者的原意,翻译团队和出版团队查阅了大量的专业资料,力求在中文语境中找到最恰当的表达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大家不仅提升了自己的专业素养,更深刻体会到不同文化背景下教育理念的差异与共通之处。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能让读者们尽可能领略到原版书的精髓。
衷心期望本书的出版能够为国内的技术教育工作者、研究者,以及对技术教育感兴趣的人士提供有益参考。愿大家能从书中汲取灵感,在对技术世界的全面了解下,在技术教学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为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贡献力量,推动我国技术教育事业迈向新的高度。
译者
2025年2月
序言
于我而言,撰写本书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对于许多像教师一样注重实践的人来说,哲学常被贴上脱离实际、难以理解、枯燥乏味等负面的标签。然而,我坚信,无论处于教育的哪个阶段,教师都能从哲学中受益匪浅。我在从事中小学技术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就有过类似的经历。有时,这感觉就像是在创造一门学科,我强烈地感到需要为此寻找一个合理的概念基础。与技术哲学相关的著作极大地帮助我搭建了这一概念基础,并使我与他人交流这一概念基础。无论何时,当我们想要教授某项知识时,都必须清楚自己所教授的是什么。哲学家尤其关注这类问题,例如,所谓的“技术”究竟是什么?因此,我与技术哲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并最终全身心地投入这一领域。直至今日,我仍在日常工作中利用各种机会将哲学与教育问题联系起来。每当完成一项哲学研究时,我就会立即问自己:“这对技术教学有何启示?”在多数情况下,我都会发现,考虑这些哲学问题可以提升技术教学的效果。希望本书能让读者也获得类似的体验。然而,如何将技术哲学以一种非哲学家也能容易理解的方式来呈现,确实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些非哲学家,可能是向未来的教师传授技术知识的教师教育者,也可能是在学院或大学里向工程专业的学生讲授技术哲学入门课程的教师。此外,这本书甚至可能会吸引那些已经在中小学教授技术课程的教师。本书能帮助读者更清楚地认识自己所教授的内容是什么,希望本书能够通过技术哲学所提供的见解,帮助读者改进教学方式。
本书的书名与其他书名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卡尔·米切姆(Carl Mitcham)为哲学家写了一本关于技术哲学的导论性著作《通过技术思考》*(Thinking Through Technology)。后来,约瑟夫·皮特(Joseph Pitt)也写了一本有关技术哲学的书籍——《技术思考》*(Thinking About Technology)。本书的书名为《技术教学导论》(Teaching About Technology)。为了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或许将来有人会撰写一本名为《通过技术教学》(Teaching Through Technology)的书。不过,那本书不是关于技术教育的,而是关于教育技术的。由于这两个术语经常被混淆,我想在此强调,本书探讨的是“技术教育”,而非“教育技术”(尽管我在其中一章明确了技术在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本书在最后一章(第12章)列出了附有说明的参考资源,读者可以在其中找到我所使用的参考资料。为了使本书具备教科书的特点,我没有在各章中单独加入注释和参考文献(第9章除外)。在多数情况下,读者很容易就能从附有说明的参考资源中找到所引用和讨论的作者的著作;但也存在不太容易找到参考文献的情况,这是因为我没有查到适合非哲学家读者查阅的资料,或者资料不是用英文撰写的。
非常感谢读过本书之前版本的那些人。特别要感谢贾科莫·罗曼诺(Giacomo Romano)和克里斯特·维森(Krist Vaesen),他们当时是埃因霍芬理工大学(Eindhov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技术哲学项目的博士生,他们审阅了本书的初稿。也要感谢我在埃因霍芬工作时长期合作的同事兰伯·罗亚克斯(Lamber Royakkers),他为有关伦理学的章节(第6章)提供了宝贵的建议。还要感谢由雅克·吉内斯蒂埃(Jacques Ginestié)带领的技术教师教育项目团队,我于2004年7月在法国马赛和他们一同举办了为期3天的技术哲学微型课程,并借此机会试用了本书的内容。这对我来说真是一次美妙的经历。我还要感谢一位匿名审稿人,他仔细阅读了我的文稿,并提出了一些非常有用的意见。
感谢比尔·科伯恩(Bill Cobern),感谢他为本书的出版所做的努力,使本书成为他所编辑的图书系列中引人注目的一册。最后,我要感谢克鲁维尔学术出版社(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的米歇尔·洛克霍斯特(Michel Lokhorst)。我们一起在《国际技术与设计教育》(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and Design Education)杂志工作了多年,感谢他将本书收入克鲁维尔学术出版社[现为施普林格(Springer)出版社]*的系列产品中,我对他深表敬意。
关于第二版,我想说的是,我惊喜地发现,在这本书首次出版10年后的2014年,书中很多章节仍然被频繁下载。对于施普林格出版社来说,这足以证明本书有再版的必要性;而我也很高兴利用这次机会,对本书进行了更新,并就“技术的概念和概念学习”这一内容新增了一章。希望这能有助于教师、教师教育者,或任何有兴趣为技术教学寻找哲学基础的人继续使用这本书。
马克·德·弗里斯(Marc J. de Vries)
2015年4月于荷兰代尔夫特
序言…ⅰ
第1章 技术哲学:是什么和为什么?…1
1.1 什么是哲学?…1
1.2 什么是技术哲学?…5
1.3 技术教育工作者为什么想要了解技术哲学?…7
第2章 技术人工物…11
2.1 自然物体、仪器、工具和人工物…11
2.2 人工物、功能和物理属性…12
2.3 技术人工物作为系统…21
2.4 技术人工物的教与学…23
第3章 技术知识…24
3.1 什么是知识?…24
3.2 技术知识…26
3.3 工程科学…32
3.4 技术知识的转化与整合…38
3.5 技术知识的教学…39
第4章 技术过程…41
4.1 设计过程…41
4.2 制造过程…50
4.3 使用和评估过程…51
4.4 技术过程的教与学…54
第5章 技术与人的本质…55
5.1 技术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55
5.2 技术——人体自然器官的延伸…56
5.3 人工物作为人们与其生活世界之间的中介…57
5.4 人工智能与互联网…60
5.5 人类控制技术还是技术控制人类…62
5.6 技术人工物的社会和政治维度…64
5.7 后现代技术…66
5.8 迈向新的生活方式…67
5.9 哲学历史的持续影响…69
5.10 技术作为人类一部分的教与学…70
第6章 技术伦理学与技术美学…72
6.1 技术中的道德问题示例…72
6.2 分析道德困境…75
6.3 处理道德议题的不同方法…78
6.3.1 基于美德的方法…78
6.3.2 基于结果的方法…79
6.3.3 基于规则(职责)的方法…80
6.3.4 像解决设计问题一样解决伦理难题…81
6.4 道德困境中的两个具体议题…82
6.4.1 处理风险…82
6.4.2 集体责任…83
6.5 技术美学…84
6.6 有关技术伦理学与技术美学的教学…86
第7章 学习者的技术哲学…88
7.1 学生的技术概念…88
7.2 学生的技术态度…90
7.3 公众对技术的看法…91
第8章 借助教育重塑技术概念…93
8.1 课程内容…93
8.2 STEM教育…96
8.3 历史案例研究的应用…97
8.3.1 叙事的应用:与语言教学的联系…99
8.4 当代案例研究的应用…100
第9章 学习技术概念…103
9.1 直观的技术概念…103
9.2 技术的基础概念…106
9.3 概念学习的难点…110
9.4 语境—概念法…110
第10章 技术教学中的实践问题…112
10.1 不同教育阶段之间的差异…112
10.2 媒体的应用…114
10.3 教育研究的支持…117
第11章 问题和任务…119
11.1 第1章…119
11.1.1 问题…119
11.1.2 任务…119
11.2 第2章…120
11.2.1 问题…120
11.2.2 任务…121
11.3 第3章…122
11.3.1 问题…122
11.3.2 任务…122
11.4 第4章…123
11.4.1 问题…123
11.4.2 任务…123
11.5 第5章…124
11.5.1 问题…124
11.5.2 任务…124
11.6 第6章…125
11.6.1 问题…125
11.6.2 任务…125
11.7 第7章…126
11.7.1 问题…126
11.7.2 任务…126
11.8 第8章…127
11.8.1 问题…127
11.8.2 任务…127
11.9 第9章…127
11.9.1 问题…127
11.9.2 任务…128
11.10 第10章…128
11.10.1 问题…128
11.10.2 任务…128
第12章 可供进一步阅读和思考的资源…129
12.1 书籍…129
12.1.1 一般哲学(简介)…129
12.1.2 技术哲学…131
12.1.3 技术史与技术社会学(作为技术哲学灵感的经验源泉)
…140
12.1.4 设计方法论…143
12.1.5 认知科学…144
12.1.6 技术教育哲学…144
12.2 期刊…145
12.2.1 国际技术与设计教育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 Design Education)…145
12.2.2 哲学与技术(Philosophy & Technology)…146
12.2.3 Techne…146
12.2.4 技术与文化(Technology & Culture)…146
12.3 组织机构…146
12.3.1 技术哲学学会(Society for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146
12.3.2 技术史学会(Society for the History of Technology, SHOT)…146
12.4 丛书…147
12.4.1 工程与技术哲学(Philosophy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147
¥ 20.00
¥ 98.00
¥ 58.00
¥ 198.00
¥ 60.00
¥ 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