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13 11:14:34 2396 次
书评作者: 杨雄里 发布媒体: 新民晚报
张维先生给我寄来了他的近作《张香桐传》(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阅读这位我所崇敬的老师的传记令人倍感亲切。注视着封面上张香桐先生的照片,脑中不禁浮现出几十年亲炙教诲的种种情景。
我第一次知道张先生的名字还是上世纪50年代末我当医学院学生的时候,当时他就是蜚声学界的大教授了。1963年我进入中科院生理研究所后,虽从未直接在他指导下工作,但曾多次聆听他的声情并茂的讲演。上世纪80年代初我去日本留学就是由他推荐。特别令人难忘的是,他告诉了我一则轶闻:1977年3月我将长篇综述论文“色觉研究的某些重要进展”投寄“科学通报”,7月即未作任何修改而刊登。我一直纳闷,当时我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的“处女作”何以迅速、顺利地在全国性科学杂志上发表。原来,该稿在专家评阅时已因“属基础研究”而被判处“死刑”,正是张先生(时任“科学通报”编委)力挽狂澜,力主尽快发表。这篇综述性论文为我进入神经科学领域作了重要的铺垫。
传记以生动的笔触对张先生的人生轨迹作了翔实的描述。1907年,张先生出生于河北正定贫困的农家,14岁才上小学,青少年时代,历经苦难,正是凭着其顽强进取的精神,发愤图强,在临近中年时迅速崛起,以其在大脑皮层研究方面的杰出成果在国际学界赢得了崇高的威望。他在一首咏“仙人掌”的词中写道“侬本来自荒漠里……烈日严冬历尽,满天风沙无情,行若无事,篱下自峥嵘……”张先生尊崇的这种“仙人掌精神”贯串于其漫长的一生。可以说,张先生之所以成功,固然也有因缘际会的因素(如上世纪40年代去美国留学),但起决定作用的无疑是其矢志不渝、永不言败的精神,以及一步一个脚印的踏实的工作作风。因此,当机遇降临时,他早已做好了准备。在作者的后记里,曾记述了当时采访时我说过的一段话:“张香桐先生大器晚成,可谓是典型的平民科学家。他出身贫寒,生活艰苦,历经坎坷,通过自己坚忍不拔的努力,登上了成功的顶峰。……他的经历昭示人们:人皆可以达到某种程度的成功,关键看你愿不愿意努力。”我想,张先生的成功之路对于献身科学的青年一代都会有深刻的启示。
作者为了该传记的撰写采访了张先生的许多学生。2002年春节前夕,他在我的办公室与我进行了长时间的交谈,并作了详细的笔录,我深为他认真的工作精神而感动。“艰难困苦,玉汝其成,”概括了张香桐院士的一生。张先生寿登期颐,但身体硬朗,可谓科学界的人瑞。新春伊始,万象更新,谨祝张香桐先生健康。
(本文作者系中科院院士、上海九三学社市委副主委)
摘自《新民晚报》2月5日B6版